2025年11月0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 丹麥風電龍頭 Orsted 這季交出一份不好看的成績單。第三季淨損17億丹麥克朗(約$2.65億美金),主因是美國川普政府凍結離岸風電開發、提高進口關稅,讓這個美國的重點專案「Revolution Wind」被迫停工。
這是全球最大離岸風電公司首次出現季度虧損。Orsted表示,美國項目造成的資產減值高達18億丹麥克朗(約2.81億美金),EBITDA僅30.6億丹麥克朗,遠低於市場預期的40億。股價也從2021年高點重摔85%,壓力不小。
美國風電喊停,Revolution Wind成風暴中心
Revolution Wind 是美國東岸規模最大的離岸風場,由 Orsted 與美國電力公司 Eversource Energy(ES-US)合資開發。今年8月時,川普政府下令全面停工,9月法院才允許復工。這個704 MW 的風場目前工程完成約85%,Eversource也在財報中提到「正在加速進度,把風險降到最低」。
停工事件讓 Eversource 在第三季提列了7,500萬一次性損失。雖然部分成本被稅務抵減掉,但投資人早已看出問題──政治干預讓美國再生能源市場的不確定性再度升高。
歐洲市場成避風港,但制度仍待修
美國市場受阻之後,歐洲成了風電企業的新戰場。Orsted 和風機大廠 Vestas 都呼籲歐盟各國加快審批速度、改善拍賣制度,否則再多的綠能目標也只是口號。
近幾年,丹麥、德國、英國和荷蘭的風電拍賣屢屢流標。主因是政府改採「零補貼」設計,開發商得自己扛價格風險,成本卻又因利率和原物料上漲而節節高升。Orsted 執行長 Rasmus Errboe 認為,歐洲各國已開始修正錯誤,陸續改回「差價合約(Contracts for Difference)」制度,讓風場能有穩定收入,銀行也願意放款。
資本壓力大,整併傳聞再起
為了穩住財務結構,Orsted 上月完成了約 100億 瑞典克朗的增資,並宣布裁員25%。最大股東是丹麥政府(持股50%),第二大股東則是挪威能源巨頭 Equinor。
Equinor 近期呼籲風電產業應該整併,提高資本效率;外界甚至猜測兩家公司可能合併,一些分析師認為,Equinor 若將自身的再生能源部門分拆並與 Orsted 合併,將能受惠;該挪威集團的董事長在九月時表示,董事會對這項持股可能帶來的發展「持開放態度」。
不過 Orsted 高層已出面否認,強調會專注自己的策略,不打算併購。
風電產業可能迎來整併
Orsted 的虧損不只是個別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進入「現實考驗期」的象徵。補貼退場、成本升高、政治變數增加,風電企業不再只是「綠能夢想家」,而必須學會像傳統能源公司一樣精算風險與資本報酬。
短期來看,風電業者的挑戰是撐過高利率與政策不確定性;中期則可能迎來一波整併潮。
長期而言,離岸風電仍是歐洲能源轉型的主力,市場每年有望成長20%到25%,但關鍵在於:政府能否提供穩定的政策框架,讓企業敢投資、銀行願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