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長洪申翰今(8)日於立法院備質詢會後接受聯訪時強調,勞動部正積極規劃與準備,將比照先前重大颱風災區的標準,為所有參與救災的人員,特別是身份非屬勞工的廣大志工,提供更明確的作業安全指引與協助,以確保他們的工作方法更安全、避免類似的二次傷害發生。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後,全台各地熱心民眾化身「鏟子超人」湧入災區協助清理家園,惟發生首例志工因公受傷身故的憾事。桃園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自發前往花蓮投入救災,在作業過程中腳部刺傷並引發敗血症,於中秋夜(6 日)宣告不治,引起社會各界對救災志工安全保障的高度關注。
洪申翰在回應立法委員楊曜的關切時指出,志工的法律身份並非勞工,現行法規對其安全保障確實存在空白,因此勞動部不能以現有的勞安規範框架來套用。正因如此,勞動部已啟動內部規劃,研擬一套專門針對災區環境與志工特性的安全作業指引。
洪申翰說明,本次規劃將評估比照先前丹娜絲颱風等重大災區的經驗,來處理本次花蓮堰塞湖溢流後的災後復原工作。颱風災區往往也存在著泥濘、倒塌物、衛生條件不佳等多重風險,因此過去積累的救災安全標準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除了提供作業指引,勞動部也同步討論防護裝備的發放與協助。在災區清理過程中,志工可能暴露於揚塵、化學物質殘留、以及感染風險中,因此基礎的防護裝備至關重要。洪申翰提及,將規劃向災區發放必要的防護裝備,例如口罩等。
洪申翰指出,政策規劃的同時,中央政府對於不幸罹難的志工也表達了最高的哀悼與慰問。衛福部也已發放最高新台幣 20 萬元的死亡慰問金。勞動部同時主動介入,協助家屬釐清林鴻森在救災行為中,其保險權益是否適用勞工保險的一般死亡給付(約 35 個月)或勞工職業災害保險的死亡給付(45 個月),以全力爭取對家屬最有利的權益。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