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發展,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
機器人產業的進程與市場前景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及TrendForce的估算,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5年的1,005.9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1,786.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到12.17%。
其中,人形機器人市場被視為未來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法人分析指出,人形機器人的潛在市場將自2025年至2034年以約81%的CAGR增長,至2034年達到280億美元。
而在1/30的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中,馬斯克提到了機器人產量的部分,公司今年目標生產1萬台Optimus機器人以供內部使用(但也有表示可能只有幾千台),而2026年上半年則預期進行第二代機器人的生產,並於2026年下半年賣給外部客戶。
公司表示長期的年生產目標是100萬台,並且每台成本將低於2萬美元,是未來公司最有價值的主要產品。
無獨有偶,在NVIDIA的未來布局中也提到,也有三種機器人有望實現大規模生產,分別是: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
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人形機器人,而NVIDIA計畫於2025上半年推出緊湊型電腦Jetson Thor,專為人形機器人和先進邊緣設備設計。該平台基於Blackwell架構,旨在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以支援複雜的人工智慧任務和多模態生成式AI模型,相當於機器人的大腦。
而值得注意的是,NVIDIA並不直接生產機器人,而是計畫為全球成千上萬的機器人製造商提供一種基礎的原始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從用於訓練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軟體層到機器人晶片的完整技術堆疊。協助機器人開發者加速技術落地。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投資人可以注意哪些產業?
1.機器人零組件供應商
這是台灣廠商的強項,包括減速機、滾珠螺桿、驅動器、馬達、鏡頭等都具備健全供應鏈。像是減速機的代表廠商:台灣精銳、盟立(子公司:盟英)、滑軌與滾珠螺桿的代表廠商:上銀、馬達代表廠商的:台達電、鏡頭的:亞光等等。還有許多相關公司都會是值得投資人注意的部分。
2.人形機器人開發企業
相關的企業包含(僅列較具有題材或已出貨的):
特斯拉(TSLA):人形機器人Optimus,目前已可流暢地行走與抓取物體,並利用機器視覺技術,完成對移動中及非移動中物體的分類、模擬人類手指的觸感壓力,能輕鬆拿起雞蛋等易碎物品。
中國的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G1,可上下樓梯、在平地提速奔跑,另外機器狗全球市佔率GO1全球市佔率超過60%。
中國的優必選科技(09880.HK):發表Walker S1的人形機器人,可執行工廠內的裝配、轉運、檢測、維護等工作,已進入東風柳汽、吉利汽車、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車企,以及富士康、物流企業順豐等多家3C、物流領域知名企業合作,成為全球進入最多車廠實訓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公司的工業人形機器人 Walker S1已收到車廠超過500台的意向訂單。
美國的新創公司 Figure AI:已與Open AI合作開發出人形機器人Figure 01、Figure 02兩款產品,Figure 01的最終目標為能夠「自主執行日常任務」,而Figure 02則使用ChatGPT的語言模型技術,使機器人能與外在環境互動。
3.AI晶片與計算平台供應商
產業龍頭就是NVIDIA,即使近期因為中國Deepseek事件而使市場有疑慮,但這並不意味著AI產業不需要更多的算力。
從傑文斯悖論的角度來去理解,當技術進步使某種資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的時候,其實反而會使該資源的總體消耗量不減反增,這主要是因為資源的應用場景大幅增加,簡單來說,AI變便宜了,那麼就會更快速的加速滲透到各行各業,進而使所需要的算力反而是提高的更多。所以NVIDIA的近期拉回反而會是值得投資人留意的機會。
相關文章可閱讀: AI 軟體|DeepSeek 事件將加速 AI Agent 的發展進程
適合對象:對基本面分析有興趣,希望了解法人如何判斷公司合理價值的人
課程方式:直播 (線上觀看免報名)+實體( 詳見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