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優分析產業訊息中心) - 近期人民幣貶值和中國低利率的環境,吸引了全球公司和銀行大量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和從中國銀行借款。這一趨勢使人民幣超越歐元,成為全球貿易融資中使用的第二大貨幣,這與北京國際化人民幣的目標相符。
儘管對中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和疲軟增長有所擔憂,像 BMW 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這樣的外國公司以及中國企業的海外分支機構都在利用更低的借貸成本。在中國大陸發行的熊貓債券和在香港發行的點心債券創下了發行紀錄。例如,加拿大國家銀行發行的熊貓債券的利率遠低於其在加拿大的融資成本。
人民幣在全球融資中的使用增加,是中國實現其貨幣國際化目標的一步。根據 SWIFT 的數據,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份額從今年初的 3.91% 上升到 9 月的 5.8%,但仍遠低於佔主導地位的美元(84.2%)。
標準普爾銀行的人民幣全球使用追踪器和中國銀行的跨境人民幣指數(CRI)等多個指標今年都達到了歷史新高,顯示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提升。
然而,分析師警告說,人民幣的國際化可能沒有看起來那麼進步。許多人民幣計價債券的收益被用於中國國內業務,如大眾汽車(VW)和梅賽德斯-奔馳集團(Benz)使用其熊貓債券收益用於中國業務。
此外,人民幣的國際使用主要限於對中國友好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並主要局限於特定的雙邊渠道。與美國地緣政治相關的國家仍不願意轉向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這表明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使用可能會面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