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現模型的兩種用法:正推與反推
折現模型,我們常見有兩種使用方式:一種是正推,一種是反推。
多數人都關注怎麼算出目標價,但其實我們建議開始分析時,先從反推開始,因為反推能幫你拆解出公司的價值來源。
用目前股價,推算出市場預期的價值有多少?
那什麼叫做反推?就是反過來,根據現有的股價來回推出市場對公司成長性的預期。
我們以台積電(2330-TW)為例,4月25日收盤價888元來反推,2024年EPS是42.52元,這是第一格的輸入。
(資料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接下來,第三格6~10年的成長率,我們用半導體產業的長期增長率8%來估。
第四格折現率,因為投資的目標是要打敗大盤,我們用大盤長期報酬率10%作為折現率。
第五格永續成長率,一般設定在2%~3%,這裡假設為2%。
(資料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代入888元的股價,我們可以推算出1~5年的成長率為9.45%。這就代表,目前市場對台積電的預期,是它未來每年只會成長9.45%。這時候你要怎麼做?
折現模型算出來了,然後呢?兩大判斷步驟
第一步比對數據,與下列來源交叉比對:
- 賣方分析師預估的EPS成長率
- 產業平均成長率(如半導體年複合成長率 CAGR)
- 公司自己說的法說預期
- 同業或可比公司提供的指引
- 與ROE及ROIC相比,接近就確定昂貴
如果成長率明顯高於上述各方預期➡️可能過度樂觀:
如果比這些數字保守➡️可能被市場低估。
第二步檢查市場情緒:
成長率預期太高➡️就要小心市場「過度樂觀」的風險:
反過來說,預期成長反而偏低➡️可能是悲觀時期的市場錯估機會。
一句話總結👉「數字要比較,邏輯要想透,才能判斷這個價位背後的市場情緒是不是有問題!」
為什麼反推有用?實戰比較:台積電 vs 台達電
為什麼說反推法好用?因為它不一定需要一個「正確」答案,而是提供你一個比較基準。現在市場預期是9.45%,那你自己認為台積電的成長率會比這高嗎?
我們再來看另一家公司,例如台達電(2308-TW),輸入本業EPS、股價330元,反推出來的隱含成長率是15.05%。
(資料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這樣一比較,你會發現:市場對台達電預期較樂觀,對台積電則顯得保守。那你就可以問自己:台積電未來成長性有沒有可能超過9.45%?這樣的比較,能讓你更有感覺抓到投資重點。用這個方法,從估值上,我們雖然不知道哪一支股票可以買、會漲到哪裡,但是可不可以知道比較起來哪一支股票是相對便宜。
交叉比對、多重參考:產業、公司、分析師預期
除了跟產業平均比較,也可以比對公司說法,或是分析師的預期。例如,我們從資料庫中看到,分析師預期2024~2029年台積電年複合成長率為14.84%。
(資料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這樣對比市場預期的9.45%,就可以判斷目前市場其實是偏保守的。
有人會說分析師的預估常不準,那為什麼還是有參考價值?
其實這些預估是集結眾多分析師的研究結果,有一定依據。例如,雖然台積電歷年盈餘常有波動,但預估未來EPS卻呈現平滑線,這不是錯誤,而是因為分析師是根據產能建置與規劃來估算的。
這是非常理性的預期。理解這一點後,再回頭看你反推出來的成長率數字,會更有感,也更有信心去做比較。事實上,全球市場上的本益比估算,包括美股、大型券商的預估,都是這樣來的。分析師拜訪公司、了解開店數、建廠計畫後去估EPS,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不同機構的估值模型差異不大,真正差異的是目標價。
目標價的差異,才是關鍵所在:看懂分析師的訊號
再提醒一點:分析師在模型上不能亂動,因為公司對下一季營收已給出指引,分析師不能隨便寫。但你要特別注意:如果你看到某家公司預估值只到一兩年,代表這家公司的能見度不高,公司和分析師都沒有清楚的答案;反之,如果你看到預估值拉得很長,表示這家公司成長能見度很高,這是第一個觀察技巧。
第二個技巧:當分析師隱約感覺公司下季基本面可能超出預期,但因為還沒有明確證據,就不會動EPS。但你可能會發現他會調整目標價或評等。以最近台積電受川普關稅議題影響為例,股價波動很大,但為什麼沒有看到分析師下修EPS?因為他們無法評估關稅影響的具體結果,但評等或目標價可能已經反映了這層不確定性。
最後,若你想正推來估價,也可以試著假設台積電未來真的能有20%的成長,再代入模型看看合理目標價會是多少。你不用管短期漲跌,這個方法讓你能從估值邏輯出發,看懂價格背後的成長假設與市場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