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凌駕專業,刻意壓低利率的歷史經驗:土耳其與印度的案例

2025年08月10日 21:58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與聯準會的互動頻繁成為焦點。7月25日,他罕見親自造訪聯準會總部,當面要求主席鮑威爾將基準利率從4.25%–4.5%下調3個百分點至1.25%–1.5%,理由是刺激經濟增長。這並非首次施壓,過去數月川普已多次公開要求大幅降息,並在不同場合暗示可能撤換鮑威爾,儘管他的任期到2026年5月才結束。聯準會則選擇按兵不動,理由包括2025年上半年美國GDP僅成長約1.5%、就業增長疲弱、核心通膨在6月仍達2.8%,以及全球關稅可能進一步推升物價。

在討論美國當前局勢時,國際上也有不少觀察者回顧其他國家的經驗。土耳其與印度在過去十多年,都曾出現政府對央行施壓、刻意維持低利率或影響貨幣政策方向的情況,並伴隨長期的經濟後果。

土耳其:長期低利率與經濟壓力

2013年以前,土耳其央行在OECD成員國中評價不錯,但之後開始面臨來自總統艾爾段的強烈政治壓力。他長期主張高利率會引發通膨,要求央行在物價高漲、外匯儲備下降與里拉走貶的情況下,仍維持低利率。多年來,土耳其央行利率水準與傳統經濟理論相背離,期間通膨率在2022年10月達到85.5%,2025年7月仍有35.05%。

貨幣方面,2013年時1美元約兌0.78里拉,2021年9月貶至10里拉,2024年底為35里拉,2025年7月為40.55里拉。2023年,央行將利率從10%大幅調升至50%,以應對通膨與貨幣壓力,但利率維持高位的同時,通膨仍未回到低位區間。2013年至2025年間,土耳其央行已更換六位總裁,任期普遍偏短,反映政策環境的不穩定。

印度:政策分歧與央行自主權

印度儲備銀行(RBI)與政府在利率政策上時有分歧。2016年,時任總裁拉詹在任內被徵詢對廢鈔計畫的意見時,指出該措施可能拖累GDP、影響大量依賴現金的民眾與企業,且新鈔替換準備不足。然而,政府仍在11月8日推行,讓86%的流通貨幣一夜失效,並由財政部經濟事務秘書主導執行。

事後,廢鈔政策在經濟與民生上造成短期衝擊,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則持續多年。拉詹離任後,央行與政府之間仍有多次摩擦,包括在外匯儲備用途、降息節奏與監管權限上的爭議。帕特爾總裁(2016–2018)因反對動用央行資本儲備而辭職,顯示央行自主權在部分情況下可能面臨壓力。

觀察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刊登的Roberto Stefan Foa與Rachel Kleinfeld的研究,右派民粹領導人執政時,股市表現往往不佳——第一任期平均落後市場基準約25%,十年後則落後一半。原因在於此類領導人常破壞法治、干預市場(例如川普的關稅政策)。另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cemoglu、Johnson與Robinson在《國家為何會失敗》一書中也指出,威權對制度的破壞與經濟成長放緩有密切關聯。

在印度與土耳其的案例中,央行在面對高通膨或潛在經濟風險時,仍維持或被迫採取低利率的情況,對通膨、匯率與市場信心產生了持續影響。雖然各國的貨幣地位、金融體系深度與政策背景差異很大,但土耳其與印度的經驗,提供了觀察政治介入貨幣政策後果的參考。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總經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