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今年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30個百分點後,中國部分出口商為維持競爭力,正透過縮短工時、削減加班與轉向臨時用工等方式壓低人力成本,形成未被官方數據捕捉的隱性通縮壓力。這種壓力並未立即反映在失業率上,但卻深刻影響了製造業工人的收入與生活品質。
從出口數據可見影響的結構性轉變。據中國海關統計,7月對美出口年減21.7%,但對歐盟、東協及澳洲的出口則分別年增9.2%、16.6%及14.8%。雖然總體出口仍維持成長,但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指出,這種「低價競爭」模式實際上是以壓低製造業工資為代價,長期將侵蝕消費信心並削弱內需動能。
這種低價壓力已蔓延至勞動市場的基層層面,特別是臨時工市場。根據外媒路透社報導,武漢招聘仲介公司表示目前中國的臨時工時薪僅14元人民幣,低於去年的16元;廣州達塘村服裝臨時工日薪則從2021年的400元跌至不足200元人民幣。深圳龍華招聘市場雖標示電子廠工時薪為17至28元,但求職者反映實領金額常被額外扣減至更低水平,反映出企業為降低成本採取更靈活甚至苛刻的用工條件。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研究員Richard Yarrow警告,若製造業工資持續被擠壓,將加劇中國低技能產業的通縮壓力,尤其是紡織、家具及簡單電子產品等領域。一旦工資持續下滑,將形成需求疲弱、價格下降與就業不穩的惡性循環。
歐美也不好過
不只中國的傳統產業,這場關稅衝突的負面影響也延伸至全球的綠能科技產業。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數據,今年前五個月,美國進口的鋰電池中有六成來自中國,鋰鐵磷電池在公用事業應用比例更高。哥倫比亞大學教授Tom Moerenhout警告,若關稅全面恢復,將拖慢美國電池儲能市場發展,進而延緩能源轉型。儘管南韓等國可能替代供應,但成本更高且同樣面臨美國15%的進口稅。
此外,中國掌握全球約九成稀土精煉能力,今年4月起已對部分戰略性材料實施出口管制。稀土是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等核心零件的關鍵原料,一旦出口再度收緊,恐重創美國新能源產業。研究機構E2統計,僅2025年上半年,美國已取消、關閉或縮減逾2,200億美元的綠能專案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