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當生成式AI模型與大型資料中心席捲全球,背後的用電需求也在急速上升。與此同時,極端氣候導致美國多地面臨前所未見的尖峰負載壓力,而許多燃煤機組正陸續退場。
電網的三重壓力測試
PJM 的併網瓶頸其實早有跡象。根據該公司市場監察單位最新評估,截至2025年初,累積超過25萬MW的發電容量等待併網審查,但真正能在未來數年內完成併網的比例卻不到5%。
也就是說,電力供應的「預期能力」與「實際落地」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種種因素交織,讓美國東部最大的電網營運商 PJM Interconnection 罕見啟動了一項名為「Reliable Resource Initiative(RRI)」的一次性緊急計畫,核准了51項能快速上線的電力專案,總裝置容量高達9,361 MW。
PJM 為什麼要「一次性破例」?
PJM 平時運作的是一套高度競爭與制度化的電力市場機制,開發案必須通過冗長的排程與電網併網審查流程,許多案子甚至得排隊5年以上才能建置。
但 RRI 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操作邏輯:它是一個一次性、針對「短期可用」電力資源的緊急處理窗口,開放給那些準備充分、可望在2030年前上線的案子參與。
且該機制是因應未來幾年系統可靠容量恐出現缺口,尤其在 AI 與資料中心擴張速度超越預期後,傳統市場機制已無法應付供電壓力。
而RRI 提供的是一條制度性「快速通道」:讓這些案子得以優先併網、進入容量市場、並納入網路規劃考量,而不須等待傳統排隊流程的審核積壓。
快速不等於綠能:天然氣與電池主導的新增容量
根據 PJM 公布的名單,這次選定的 51 項專案中包含了 12 個全新建案與 31 個既有設施升級(uprates),合計貢獻 9,361 MW。
在新建案中,天然氣機組佔了半數,其次是電池儲能(五項方案)與一項核能升級案。令人訝異的是,太陽能與風電幾乎沒有入選。
這背後其實反映出一個能源轉型的現實面:在強調可靠性的情況下,再生能源因為施工期長、輸電需求高、調度不穩定,無法滿足 PJM 的「短期可用」門檻。
核能「微幅回歸」:象徵還是轉機?
在所有獲選案中,唯一的核能專案引人關注。雖然不是新建機組,而是升級既有設施(如反應器增容),但其入選象徵著──核能仍然被視為「高可靠性電力」的重要選項。
不過,美國核能產業仍面臨成本過高與社會接受度問題。這次 RRI 的納入,更多是因應時程與穩定性的務實考量,未必預示核能的大規模回歸。
務實的能源轉型,不只是淨零的理想
PJM 的 RRI 計畫,不是制度的失靈,而是一種制度的「備援功能」。當能源轉型遭遇突如其來的速度與壓力挑戰時,可靠性與時效性往往比理想更急迫。
這次美國電網的緊急擴容,提醒我們:轉型的路上,不是「只有再生能源就夠了」,還需要多元穩定的能源組合、可調度的備援資源、以及制度的彈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