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比例突破 20%,少子化趨勢進一步加劇,勞動力人口持續萎縮。在缺工困境下,智慧機器人與智慧移動平台(如 AGV 無人搬運車、AMR 自主移動機器人)被視為解決方案,不僅能補足人力不足,維持製造業競爭力,也能因應高齡化社會帶來的醫療與長照需求。
台灣在全球機器人及AGV、AMR產業供應鏈中展現出強大潛力,眾多廠商積極投入研發,並已掌握部分關鍵技術,尤其自動化設備發展上擁有堅實基礎,再加上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的優勢,使具備推動智慧機器人與搬運平台的良好條件。然而,要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仍需克服精密減速機與軟體應用的挑戰。
「2025 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今日於南港展覽館揭幕,聚焦 AI 與人形機器人應用。參展廠商包括上銀 (2049-TW)、和大 (1536-TW)、盟立 (2464-TW)、邦泰 (8935-TW)、新代 (7750-TW)、宇隆 (2233-TW)等,涵蓋從感測模組、控制系統到整機製造等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關鍵技術與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主要國家如美國、中國與日本正積極開發機器人本體,台灣廠商則專注在關鍵模組與零組件,不僅擁有競爭優勢,未來發展也備受看好。
摩根士丹利證券預估,至 205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 5 兆美元。隨著 AI 與硬體整合技術逐漸成熟,成本持續下降、應用範圍逐漸拓展,人形機器人將不再侷限於商業用途,並有望進入家庭場景,釋放出龐大的市場潛能。
在此趨勢下,台灣相關廠商正加速布局、積極卡位未來市場。根據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統計,進一步盤點以下三家重點廠商的最新發展動向。
和大(1536)
和大集團在減速機領域布局已深,與盟立合資成立的盟英科技,正積極開發高精度減機零組件,並已與3家國內外設計案接觸,其中2家完成試樣,預計 2026 年可望量產。
同時,和大為特斯拉 (TSLA-US)人形機器人 Optimus 提供行星減速機,預估 2025 年底送樣,2026 年進入量產階段。公司打入阿波羅人形機器人供應鏈,預計年底完成送樣並進行測試,未來量產後極有機會進一步打入供應鏈。
邦泰(8935)
邦泰專注複材並應用於機器人機身與外殼,主打 PEEK 材料。PEEK 具備超輕量特性,是未來飛行機器人減重的關鍵材料。透過與和大、盟立的資源整合,邦泰有望在零組件與機身材料的聯合行銷上發揮協同效益,進一步提升國際市場能見度。
上銀(2049)
上銀則把重心放在 AI 應用的機器人,與美國新創 Dexterity 攜手開發倉儲用 AI 機器人。其 Mech 機器人手臂具備 8 軸自由度與輕量化設計,承載能力超越美國職安署 OSHA 規範,已進入物流公司測試,預計 2025 年第四季小量出貨,2026 年放量。
除此之外,上銀在醫療應用領域的復健機器人訂單也持續增長,並以租賃模式降低醫療院所導入門檻,加速市場推廣。董事長卓文恒看好 AI 專用機器人發展潛力,預期未來 3 年實際量產速度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