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飆高至歷史極端,美股估值泡沫近了嗎?

2025年07月18日 15: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美股指數節節高升,卻讓不少投資人感到不安。根據LSEG Datastream的數據,S&P 500的本益比已攀升至22.2倍,這不僅遠高於40年平均的15.8倍,也是該指數過去40年僅約7%時間才會出現的極端估值。

股市屢創新高之際,市場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聲音:這是被科技驅動的合理溢價?還是一場即將破裂的泡沫?

歷史標準已被打破,美股估值站上極端高位

從歷史數據來看,目前的估值確實不便宜。S&P 500的本益比自6月底以來就高於22倍,而這種估值水準在過去幾十年中極為罕見。同樣地,衡量市值與預期銷售的比例(price-to-sales ratio)也顯示,美股整體估值比過去20年平均高出超過60%。Madison Investments的首席投資策略師Patrick Ryan直言:「從整體來看,市場顯然正面臨一個估值逆風。」

投資人在此時進場,勢必要接受高估值帶來的回報壓力,也必須面對當前價格已經包含高度樂觀預期的現實。

科技時代的本益比,是否應該用新標準衡量?

儘管估值偏高,不少投資人認為這樣的價格其實是「合理的」。原因之一,是科技股在指數中的權重已大幅提升,而這些企業通常擁有更高的利潤率與更強的成長動能。

S&P Dow Jones Indices 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S&P 500的營業利潤率達到12%,相較於2014年的9%有明顯提升。此外,定期的退休金買盤(如401(k)計畫)與低成本指數基金的普及,也為市場注入了穩定資金流。

Truist Advisory Services的共同首席投資官Keith Lerner說:「從幾乎所有歷史標準來看,市場估值都很貴。投資人真正面對的問題是:這樣的估值是否合理?」

📌401(k) 是美國的企業退休金計畫,員工每月從薪資中提撥資金投資股票或基金。這類退休帳戶形成穩定且長期的被動買盤,支撐美股需求並推升估值。

估值不是風暴的起點,但也不是風險的保證傘

儘管高估值本身不代表市場即將反轉,許多專業人士提醒,這樣的水準確實讓市場更容易受到利空衝擊。Ned Davis Research的首席美國策略師Ed Clissold指出,雖然估值在預測短期市場走勢方面作用有限,但歷史上高估值常與後續報酬下滑有關。他提醒:「這個水準的估值,已經把很多好消息都反映進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S&P 500在2022年因利率暴升陷入熊市時,本益比曾一度回落至15.3倍;而在今年4月的短暫回檔中也降至17.9倍。這表示當利空來襲,高估值可能迅速被修正。

市場當前關注的潛在風險包括: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能否在8月1日前就新一輪關稅談判達成協議;以及聯準會主席鮑爾是否可能在政治壓力下提前離任。

當估值不再便宜,聰明資金往哪走?

隨著估值持續上升,不少資金開始移動。部分投資人選擇進一步聚焦於企業獲利展望較佳的領域——S&P 500今年第二季的獲利預估年增率達6.5%,市場也普遍預期2026年獲利可望成長14%。

不過,也有資金選擇避開大型股,轉向被低估的標的。分析師指出,小型股與國際市場的估值相對較低,成為吸引資金的新焦點。此外,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在4.5%附近,較過去15年水準明顯上升,也為投資人提供了股市以外的報酬選項。

Wells Fargo Investment Institute的高級策略師Scott Wren建議客戶適度減碼,例如工業類股與非必需消費股。他們對S&P 500的年終預測為6,000點,約較當前水準低4%。

泡沫與新常態之間,市場仍在權衡

當科技獲利強勁、資金環境寬鬆與結構性變化同時發生時,傳統的估值參考點確實顯得模糊。正如Wren所說:「現在要劃出昂貴與合理的界線,比以前困難多了。」

這並不代表市場即將翻轉,也不代表投資人應該盲目追高。真正的挑戰,是在估值與基本面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並保有對風險的敏感度。畢竟,當市場的樂觀情緒已全面反映在價格中,留給未來的上漲空間,可能已經不多了。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美股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