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5年6月的原物料數據出現分化現象,鋼鐵與建材類需求顯示疲弱,但鐵礦石與煤炭產出卻走強,反映產業結構調整與市場預期下的庫存操作。
鋼材生產減少,原料進口卻增加!
2025年6月,中國粗鋼產量為8,318萬噸,月減3.9%、年減9.2%,為2024年8月以來最大年減幅,上半年總產量為5.1483億噸,年減3%。鋼鐵產出下滑與住宅建設活動疲弱相符,建材類商品如水泥與玻璃在6月的產量亦分別年減5%。
然而,在鋼鐵需求偏弱的情況下,鐵礦石進口量卻呈現明顯增長。中國購買了全球約 75% 的海運鐵礦石,6月中國進口鐵礦石1.0595億噸,為2025年迄今單月新高,較5月增加8%,但上半年累計進口量為5.9221億噸,仍較去年同期下滑3%。在鋼鐵產出減少的背景下,原料進口量的反向增長顯示礦石並未即刻投入生產端使用,而更可能是企業基於價格與政策環境進行庫存調整的結果。
採購節奏轉變,政策與價格雙重考量
從價格面觀察,新加坡交易所鐵礦石合約自2月中高點每噸107.81美元後轉為下行,7月初一度跌至93.35美元,7月中略為回升至97.95美元。價格走低期間的進口強勁,顯示部分買盤為價格主導下的逢低補庫行為。
同時,市場對中國下半年可能推出的刺激政策仍有預期,企業提前備貨也可視為對中國政策導向的提前反應。若中國全年粗鋼產量控制在非正式的10億噸上限,那下半年產量就將低於上半年的5.1483億公噸,意味未來產出勢必放緩,進口與產出時間錯位將進一步拉大。部分進口礦石預期將轉為庫存,截至7月11日,中國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為1.319億噸,仍低於去年同期的1.5002億噸,顯示尚有庫存回補空間。
能源數據分化,產量與需求走勢背離
2025年上半年,中國煤炭總產量達24億噸,年增5%。然而作為主要消耗端的火力發電,同期卻年減2.4%,水力發電亦年減2.9%。在整體用電量僅小幅年增0.8%的情況下,煤炭產出與電力需求明顯背離,從電力結構中推測可再生能源如風電與太陽能已進一步擴大占比。
這種供需反向變化顯示,煤炭增產並非完全出自用電需求拉動,而更可能是政策考量所致。具體而言,煤炭供給擴張在現階段具備兩個政策導向目的:
🔻 壓低煤價、穩定電費
即使火電使用量下降,提高煤炭供應仍有助於壓抑原料價格。2025年6月,秦皇島港的動力煤價格跌至610元人民幣(約84.96美元),創下四年新低;雖然週三(7/16)回升至625元(約87.05美元),仍明顯低於1月的年內高點775元(約107.95美元)下跌了近 20%。此價格變化顯示,在需求偏弱的環境下,透過增產控制煤價,進而壓低電價成本,對製造業與大型工業用電戶而言具穩定作用。
🔻 減少進口依賴、壓制國際煤價
提升中國國內煤碳供應量同時也有助於降低對進口的依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煤炭進口國,若能有效減少海外採購,將削弱國際市場的需求支撐,對海運煤價造成下行壓力。這不僅有利於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地位,也有助於在外部價格波動下維持中國國內能源供應穩定。
整體而言,中國原物料生產與進口數據的背離,背後多由政策考量所驅動,反映其當前在能源與產業鏈調控上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