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東亞裂解廠開始鬆動?美國乙烷推動供應版圖重組

2025年05月21日 18: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5月2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全球石化產品供應過剩,加上營運利潤大幅下滑,亞洲的石化業者正面臨一場生存戰。

面對傳統原料如石腦油(naphtha)成本高漲的不利條件,多家業者正積極尋求原料替代方案,其中美國的乙烷(ethane)成為新寵。乙烷作為頁岩氣的副產品,不僅價格更具競爭力,亦在美國出口擴張的背景下,為亞洲市場帶來了全新選擇。

美國乙烷出口增加,推動原料結構改革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預估,美國乙烷產量將由 2025年的每日 290萬桶增加至 2026年的 310萬桶,對外出口預計也將由每日 54萬桶增至 64萬桶。這樣的增幅為亞洲石化企業提供了轉型的誘因。

韓國最大裂解廠營運商 YNCC 正在重新評估其投資策略,尋求提升裂解廠的成本效率。該公司執行長李有鎮(You-Jin Lee)上週在曼谷舉行的亞洲石化產業會議(APIC)中指出,「提高乙烷使用比例是我們實現目標的方法之一」。

亞洲企業行動升溫:靈活裂解廠成關鍵

不只是韓國,中國與泰國也有業者積極投入乙烷原料的使用。中國江蘇省的 SP Chemicals 目前正考慮將乙烷使用比例從 75%提升至 90%。這樣的變動不僅能降低原料成本,也提升整體產線的靈活性與競爭力。

泰國的 PTT Global Chemical 也宣布,將自 2029年起每年採購 40萬公噸美國乙烷,作為其石化廠的新原料來源。在這樣的趨勢下,一位中國東部裂解廠內部人員表示:「在利潤低迷時,原料彈性強的廠商更有生存優勢。」

不過,並非所有市場都能迅速轉型。例如印度就面臨基礎設施的限制。當地石化企業 ONGC 正在尋求合作夥伴,共同打造大型乙烷運輸船,預計從 2028年起每年進口 80萬公噸乙烷。此舉顯示即使乙烷具價格優勢,其進口與使用仍高度依賴儲存、運輸與接收等配套設施的完善

石化產品供應過剩下的求生策略

歐洲多家化學巨頭因成本與利潤壓力選擇關閉產線時,亞洲石化業者則選擇透過原料轉型來維持競爭力。乙烷的崛起不僅改變了原料版圖,更反映出產業在艱難環境中的調整能力。隨著更多企業投資「靈活裂解」技術,亞洲石化業的下一步,勢必將更加仰賴全球能源貿易的動態變化。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乙烷
美國
韓國
中國
泰國
印度
亞洲
能源
石化產業
油氣產業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