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歐美市場上,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從歐盟的貿易防禦措施到美國國會法案的出台,全球車商的競爭格局正面臨劇烈變化。
歐盟和美國的最新舉動,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及零件,試圖重新定義全球汽車市場的遊戲規則。
歐洲「拒絕」中國的開價
隨著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歐盟近日宣布,拒絕來自中國電動車出口商有關最低進口價格的提議。
這裡提到的「最低進口價格」是指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希望通過設定一個最低售價來進口電動車,這樣他們的產品就不會被視為是「低價傾銷」,從而避免被歐盟徵收額外的「反傾銷」關稅。
歐盟目前正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這些提議的目的是減少中國政府補貼對市場的扭曲效果。
然而,執委會發言人指出,這些提議無法有效消除補貼的傷害,並且難以進行監控與執行,因此全數遭到拒絕。
美國國會法案限制中國汽車零件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針對中國的法案,旨在收緊電動車稅收抵免的資格。這項法案針對汽車中使用中國的零件,重新定義了何為「外國關注實體」,以限制中國企業從美國電動車稅收抵免中受益。
法案提出者強調,此舉是為了確保美國製造商受惠,並加速美國在電動車電池供應鏈上的獨立性。然而,汽車產業聯盟的首席執行官警告,這樣的規定將使得更多車輛無法符合稅收抵免標準,可能對美國的產業競爭力和國家安全構成風險。
意思是只要你家的電動車有中國零件,例如電池,就會被收稅,車價可能會漲。
由上圖我們可以簡單理解,光電池部分,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電動車將失去稅收抵免。
歐盟與美國對中國電動車的不同應對策略
歐盟選擇通過直接拒絕中國的最低價格提議,並準備對其實施高額關稅,以維護自身市場競爭秩序。
相比之下,美國則通過立法來收緊電動車稅收抵免的規定,以限制中國企業的影響力。
這兩種方法都反映出歐美國家對中國電動車崛起的警惕,未來雙方在政策上是否會進一步協調,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