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礦業稅制大翻修|鎖定超額利潤、擴大課稅基礎

2025年09月04日 15:1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TPG

菲律賓政府最近對國內礦業祭出重大稅制改革。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本週四正式簽署新法案,將全面改寫大型金屬礦場的課稅規則,目標是讓政府從這些天然資源中分得「更公平的一杯羹」,同時強化產業的透明度和責任機制。

小馬可仕在簽署儀式上強調,這項新制會讓礦業稅收變得更公平、更清楚,而且更能兼顧民眾與環境的權益。

過去,菲律賓的礦業稅收標準相當混亂,不同類型的開採協議有不同的課稅方式。只有位於「礦產保留區」內的礦場才需要繳權利金,其他地區基本上免談。新法上路後,所有大型金屬礦場,不論地點,都必須按照利潤來繳稅,稅率在1%到5%之間,賺越多、繳越多。

而針對利潤率超過30%的礦場,政府還會再加收1%到10%的「額外利潤稅」,也就是俗稱的「景氣加成稅」,用來捕捉商品價格大漲時的超額利潤。

另一項關鍵改革是引入「專案分開課稅」制度,意思是每個礦場的盈虧都要獨立計算,不可以拿一個虧損專案來抵掉另一個賺錢專案的稅金。這將有效堵住企業「左手賠錢、右手避稅」的漏洞。

小馬可仕語氣強烈地說:「礦業承包商再也不能把利潤掩埋在虧損之下。透明化,從今開始是常態。」

根據政府估算,這項新法上路後,每年可為菲律賓國庫帶來約62.6億披索(約新台幣19.9億元/約1.11億美元)的額外稅收。除了補充財政,也希望藉此提升礦業產業的社會信任度。

菲律賓坐擁豐富的天然礦產資源,根據官方估計,尚未開採的礦藏總價值高達1兆美元。不過,目前實際開發的區域還不到全國具有開採潛力土地的3%,顯示開發潛力龐大。2023年,菲律賓礦產品及其相關製品的出口總額為73.2億美元,略低於2022年的75.3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在同年超越印尼,成為全球最大的鎳出口國,反映出當地礦業市場雖具規模,但仍存在價格波動與產能開發的成長空間。

不過,儘管礦產資源豐富,整體產業對菲律賓經濟的貢獻仍相對有限。2023年全年度,礦業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僅為1,572億披索。基礎設施不足、政策不確定性與環保爭議,仍是掣肘產業發展的主要挑戰。

這項稅制改革被外界視為菲律賓政府邁向「開發與保護並行」的重要轉捩點。接下來的挑戰將是看新法能否落實執行,並在國際礦業市場中找到平衡點。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礦業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