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陽能近況更新,削價壓力鬆動?台廠能把握這波轉機?

圖片來源:Pinterest

2025年4月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過去幾年,太陽能市場打得火熱,中國一路狂擴產能、壓低價格,讓其他國家的廠商幾乎喘不過氣來。不過這場價格戰現在可能出現轉折點了,不只中國自己喊停擴產,連補貼都準備退場,加上近期的地震意外與美國的高關稅政策,也都在悄悄改變全球太陽能供應鏈的動態。

這些變化會不會讓台灣廠商迎來轉機?這篇文章就帶你從頭梳理太陽能產業這兩年發生的重大變化,一起看懂接下來可能的機會與挑戰。

價格殺到破產,中國補助退場

從2023年起,無論是矽料、矽晶圓,還是電池與模組,中國的整條太陽能供應鏈幾乎同步大規模擴產。預估 2025 年全球模組總產能將達 1.8TW,是 2024 年實際安裝量的三倍。供給遠超需求,價格也因此節節下跌,讓市場陷入激烈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廠商之間為了搶單不計代價地壓低報價,導致整體產業利潤空間被壓縮到極限。2024年中,中國太陽能廠「愛康科技」旗下子公司就因價格暴跌和產能過剩,營運持續虧損最終宣告破產。據統計,當年上半年已有超過20個中國境內的太陽能建設案遭取消或暫停,工廠稼動率平均只剩 50-60%,等於一半設備閒置。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也不得不出手干預。2024年底,中國頒布新政策,要求新建太陽能製造設施須符合更高效率與環保標準,實質上大幅提高投資門檻,意在終止「誰都能蓋廠」的混亂狀態。

接著又進一步宣布可再生能源補貼即將退場。過去太陽能發電可享固定收購電價,未來電價將回歸市場供需決定,這讓開發商面臨更高的收益不確定性。許多業者也因此搶在5月31日前完成併網,形成一波政策末班車搶裝潮。

這一連串政策轉變,雖短期內對需求與出貨有所推升,但也代表著中國太陽能市場正從過去靠補貼驅動、拚擴張與低價搶市的邏輯,開始轉向理性發展,讓整個市場有機會重建秩序,為全球其他供應者釋放喘息空間。

供需同時轉變,轉單效應浮現

就在中國政府開始壓抑太陽能產業的擴產之際,緬甸一場強震又進一步打亂供應節奏。地震波及雲南、四川與內蒙古等中國主要矽晶圓產區,導致部分產線受損、停工,預估月產出短少約 3.5GW 至 4GW。先前因搶裝潮已讓矽料價格出現上漲,如今再遇供應中斷,矽晶片報價也隨之走高。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祭出關稅措施,對中國加徵高達 61.5% 至 79% 的關稅,並對越南、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課以 36% 至 49% 的高額關稅,封堵中國「洗產地」避稅路線。

根據資料,目前美國模組產能約 100GW,但電池產能僅不到 50GW,約 50GW 的缺口過去多半仰賴東南亞進口填補。如今這條供應線也受到高關稅限制,買方開始尋找替代來源,台灣太陽能廠商因此相對受惠。

雖然輸美仍需承擔 32% 的關稅,但在中國與東南亞關稅更高的情況下,台灣產品反而變得有吸引力。元晶(6443-TW)、茂迪(6244-TW)、聯合再生(3576-TW)等業者已開始積極拓展外銷市場,其中美國、日本與歐洲成為主要標的,顯示台廠正試圖把握這波機會。

下一個關注點?

整體來看,全球太陽能產業正從一個失衡的價格與產能結構中慢慢轉向調整期。中國削價競爭力下降、供應鏈出現收縮、政策收手,讓原本長期遭受壓力的非陸系廠商終於露出一線曙光。同時,美國的關稅政策進一步使台廠有望迎接轉單商機。

未來能否真正迎來市場秩序重建,仍取決於需求是否穩定、政策是否持續、以及業者自身的競爭力與交付能力。雖然目前看起來結構性利多逐步發酵,但後續是否真能把握這波轉向契機,還要持續觀察台廠在營運與策略上的具體表現。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太陽能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