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費通膨時代:真正壓垮家庭的從來不是疾病,而是沒有提早準備
「我從沒想過,一張住院單會讓我半年的積蓄瞬間蒸發。」這是 52 歲的林先生,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後說的第一句話。住院 12 天、手術費、部分自費材料、化療藥物、標靶治療…… 第一階段就突破 115 萬元。林先生無奈地說:「我一直以為有健保,應該不會太誇張,結果真正痛的不是疾病,是帳單。」這樣的故事,在台灣並不少見。
多數臨床醫師與財務規劃專家都一致認為:若罹癌,至少要準備 200 萬,才足以應付完整的治療成本。原因很簡單,醫療費的上漲速度,比一般人的認知快、變動大、而且完全不可控。
健保很強,但「自費醫療」才是壓垮家庭的那一刀
健保確實是台灣重要的安全網,但健保給付的多是「基本醫療」。真正使家庭財務陷入壓力的,是不斷上升的自費項目。以下是真實的費用差距:
- 健保手術:約 5 萬
- 達文西微創手術:20~30 萬
- 常見標靶藥:每年 100~150 萬
- 新型免疫療法:一年可能超過 200 萬
- 癌症併發症處置、耗材、病房雜費:10~30 萬
- 住院 10 天+部分醫材:15~40 萬
多數家庭直到推到手術室門口、醫師問:「要選比較好的醫材嗎?」才意識到:健保能照顧的是疾病,但不會替你負責人生的其他成本。
醫師:抗癌至少準備 200 萬,是現在的「基本盤」
抗癌醫療費用要準備多少才夠?答案令人震驚:至少 200 萬,這還只是比較基本的治療額度。因為癌症已經不是一次治療,而是「長期抗戰」:多階段治療(手術+化療+標靶+免疫)輪替藥物(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長期門診與追蹤檢查,生活支出與收入中斷(家庭經濟壓力更大)因此若醫療規劃不足,家庭很可能在治療半年後,開始面臨現金流壓力。
為什麼一定要「提前規劃」?因為三大趨勢已經不可逆
許多人犯的錯是「等生病再來想辦法」,然而現代醫療費上漲的速度,已經超過家庭能吸收的範圍。
以下三個趨勢,使得「延後規劃」成本越來越驚人。
【趨勢一】醫療科技前進速度太快,健保無法跟上
新醫材、新藥、新療法效果更好,但往往不在「健保給付項目」。例如:達文西手術、新一代標靶藥、免疫療法、先進影像(PET、核磁等)、最新人工關節、心臟支架。這些治療往往是醫師認為「效果更好」的選擇,但因健保預算有限,實務上需要自費補齊。科技不會停,自費上升也不會停。如果沒有提前規劃,每一次「更好的治療」,都得自己負擔。
【趨勢二】台灣正在快速老化:醫療費只會越來越高
你不是變老,而是台灣整體變老,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倒數沙漏,2025 年,台灣 65 歲人口突破 20%,平均壽命約 81 歲,但健康壽命只有 72 歲,代表每個人平均有 9 年的「不健康餘命」,這 9 年發生什麼?慢性病累積、關節退化、心血管問題、失智症、肌少症、行動能力下降、長期照護需求、醫療使用頻率上升=費用上升。只靠健保與少量儲蓄,很快就會入不敷出,提前準備不是為了現在,是為了未來 10~20 年的自己。
【趨勢三】不是所有醫療都能等健保
健保有其限制,包含給付審查要時間、新藥引進必須評估成本效益、人口老化下,負擔加重、給付項目需要控管、部分藥物列入特別審查制度,醫師常常會說:「你現在使用比較新的效果比較好,但這個目前要自費。」當你處在恐懼、緊張、急需治療的情況下,通常只能咬牙付下去。提前準備,給你的是選擇權。
真正致命的不是醫療費,而是「收入中斷」
重大疾病帶來的衝擊,不是只有支出增加,更可怕的是:收入會瞬間歸零。尤其當你是家庭經濟支柱(工程師、主管、爸媽),若遇到重大疾病、手術後需休養、化療副作用無法工作、免疫療法頻繁返診,有時需休息半年到一年,但這段期間我們仍然需面臨房貸照繳、孩子的學費照付,家庭帳單不會因為你生病而暫停,可能家屬還需請假照護,甚至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不是被疾病擊倒,是被「收入中斷 + 支出爆量」壓垮。
成熟的「醫療規劃」不是只有保險,而是一套完整的財務防禦系統
多數人以為醫療規劃就是買保險,但這是最常見的誤解。真正成熟的醫療規劃,應該同時涵蓋緊急預備金、健康管理、長期照護風險和收入替代方案,最後才是保險這塊「補位」角色。
1. 緊急預備金(6 個月生活費):避免治療初期就得賣資產、借款。
2. 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醫療費最昂貴的不是治療,而是拖太久才發現,應養成每年健檢、注意家族病史、避免三高、減少熬夜、久坐、增加運動(每週 150 分鐘)、定期抽血追蹤(尤其肝腎功能)。醫療規劃不是等發生,而是要提前阻止它發生。
3. 長期照護風險:平均每位失能者的長照成本高達 400–600 萬。癌症至少有治療時間表,但失智沒有。這是台灣家庭最容易忽略、卻最沉重的財務負擔。
4. 收入替代方案:醫療規劃不是只有治療本身,而是確保孩子不中斷教育、房貸不斷供、家庭運作不失衡,同時收入空窗期能被支撐。
在以上四個基礎打底後,保險才會是醫療規劃中的「最後補位」。它的角色不是取代整個規劃,而是專門處理那些靠儲蓄難以一次承擔的巨額支出,例如重大手術、高額自費用藥、長期照護等。保險的設計重點在於補齊「財務缺口」,而非當作唯一解方,因此在整體醫療規劃中,保險通常只佔約 15~20%,不是全部。
提前規劃,不是花更多錢,而是掌握更多選擇
許多人直到生病後才明白,當你沒有做好準備時,能選擇的治療往往不是最好的,而是最便宜、負擔得起的那一種。家人不是不願意照顧,而是沒有能力承受長期支出;最讓人懊悔的不是治療結果,而是「早知道,就應該提前規劃」。因此提前規劃的本質並不是增加成本,而是確保你在最需要的時候能選擇更有效的療法、不必擔心收入中斷、家人不必背負沉重照護壓力,也避免因一場疾病讓整個家庭陷入財務崩潰。
真正的風險從來不是疾病,而是沒有準備的家庭經不起衝擊。醫療通膨、科技進步、人口老化都會持續推升未來醫療成本,但唯一能掌控的,是你現在開始準備的速度。越早開始的人,未來越有餘裕;越晚開始的人,在風險降臨時,往往只能用更高的代價補破洞。
生病不是人生的終點,但沒準備才會是
「提前醫療規劃」不是要求你一次做到完美,而是先了解自己的財務結構,檢視家庭承受風險的能力,並找出可能的缺口。每個家庭的醫療風險與財務能力都不同,因此與專業人士討論的目的,不是立即購買什麼產品,而是看清自己的財務體質在哪個階段。有些人以為自己還算穩健,但真正盤點後才發現問題不是風險,而是盲點。專業的價值就在於協助檢查結構、找出漏洞、用數據與邏輯幫你做決策,而不是靠運氣。當你知道自己站在哪裡,也就更清楚下一步該往哪走,也能走得更安心。
(撰文者:永誠資產管理處 財顧團隊)
點擊下圖【60 秒測試 你的理財天賦有幾分?】

「永誠資產管理處」是全台合法擁有金管字號的證券投資顧問公司中「唯一首創資產管理的部門」,20 年深耕專營台灣各大科技園區,以認真、誠信思維提供客戶服務,讓努力累積財富的你,也可貼身感受理財管家的 VIP 價值。
沒有代理金融商品,不以商品銷售出發,減少你的財務漏洞!從資產配置出發,透過「專案客製化」、「服務精緻化」、「獲利系統化」,你不需犧牲時間體力,就能感受到資產提升!
「卓越投資研究團隊」加「頂尖財務顧問團隊」共同與客戶締造里程碑
▪立即加入 https://line.me/R/ti/p/%40asset88598
▪進一步了解資產管理處 https://www.ycam.com.tw/
▪收聽「資產匯談」Podcast https://reurl.cc/nYeRQ8
本公司所分析個別有價證券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