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歐洲議會已批准新的減廢規範,涵蓋食品與紡織業兩大領域。該法規預計將於未來數月內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員國採取具體措施,減少家庭、零售、餐飲與食品工業的浪費,同時強化紡織產業的環境管理。
針對紡織業,成員國必須導入「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要求製造商承擔紡織廢料回收、分類與再利用的費用。根據歐盟資料,目前全球紡織品的回收率不足1%,而歐盟每年產生約1,260萬噸的紡織廢料。
這等於要求所有在歐盟銷售服裝的品牌,必須承擔廢棄紡織品的回收與處理成本。這項新規不僅改寫全球時尚產業的遊戲規則,也迫使供應鏈上游國家加快綠色轉型腳步。像H&M等歐洲時尚巨頭已開始要求供應商使用更多再生布料,減少焚燒或掩埋的廢料量。
孟加拉如何因應挑戰
對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國——孟加拉而言,這不只是挑戰,更是一個讓「廢料變黃金」的契機。由於孟加拉是全球服裝品牌的主要供應基地,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家工廠為歐洲與美國市場代工,生產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大量「前端紡織廢料(pre-consumer waste)」,包括布料邊角、剪裁碎料及不合格布匹。過去這些廢料多半被掩埋、焚燒,或透過非正式管道出售給中間商。
如今,歐盟EPR制度要求品牌必須追溯廢料的最終去向,品牌端的環保壓力因此「回傳」到供應鏈國家。孟加拉若想維持出口訂單,就必須讓生產端的廢料流可追蹤、可量化、可再利用。這正是為什麼孟加拉紡織業近年積極導入雲端數據管理與回收追蹤技術。
歐洲公司Reverse Resources在當地推出的雲端廢料追蹤平台,讓工廠能即時分類、標註與記錄布料廢料,從生產端到回收商全程透明。這不僅確保廢料不會被中間商「黑箱」處理,也讓紡織廠能以更高價格出售乾淨、分類完整的布料碎片。BGMEA時尚科技大學副校長Ayub Nabi Khan指出,這類經過驗證的數位追蹤數據,讓廠商不只是控管廢料,更能將它轉化為具經濟價值的資產。
根據德國GIZ與瑞典H&M的研究,孟加拉目前僅能回收5%至7%的前端棉與棉氨綸廢料,少於5%會被升級再造成毛毯、布偶或抹布,但超過55%的廢料被出口至越南、芬蘭、瑞典、印度與中國等回收大國。若能提高國內回收比例,潛在出口價值可望增加50億美元。目前,Reverse Resources平台已串聯410家工廠與60多個國際品牌,雖僅占市場約1%,但其模式被視為未來產業標準。
孟加拉當地回收企業Recycle Raw自2019年起導入該系統,其總經理Abdur Razzaque表示,雲端平台讓公司能直接與工廠合作,取得分類清楚、品質穩定的廢料,跳過地方「中間人」層層剝削,讓回收生意更高效、更可持續。隨著歐盟法案正式實施與品牌端永續壓力上升,孟加拉的「雲端回收革命」有望成為全球服裝供應鏈綠色轉型的典範,並替該國開出50億美元的新經濟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