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Meta(META-US)近期在旗下 Reality Labs 部門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發人形機器人的新團隊,目標是開發能執行各種實體任務的AI機器人,並充分運用自家大型語言模型 Llama 的技術優勢。
打造開放技術生態,從家用人形機器人進入市場
根據內部備忘錄,Meta 這支新成立的機器人團隊將由前 Cruise 自駕車公司 CEO Marc Whitten 領導,初期的發展重心放在家用機器人,目標是打造能幫助人們處理日常雜務的 AI 人形機器人。
與特斯拉不同,Meta 並沒有打算立即推出自家品牌的機器人,而是選擇專注於開發 AI、感測器與軟體技術,並將這些技術授權給其他機器人製造商使用。
這種做法與 Meta 在 AI 領域的 Llama 略相似,透過建立開放的技術生態系統,讓不同品牌的機器人都能搭載 Meta 的 AI 技術,進一步擴大市場影響力。
目前,Meta 已經開始與 Unitree Robotics、Figure AI 等機器人公司接洽,不過具體的合作模式或產品發布計畫仍在討論階段。
資本熱潮湧入,AI人形機器人市場迎來新一輪競爭
AI人形機器人市場正在吸引大量資本湧入,各大科技公司紛紛加碼投資。Alphabet旗下的 Google 最近參與了 Apptronik 3.5億美元的融資,這家公司專注於 開發應用於倉儲與製造業的人形機器人,希望能夠率先在工業領域實現商業落地。
另一方面,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計畫 也在持續推進。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這款機器人未來 不僅能處理日常任務,甚至有機會進入消費市場,讓一般用戶也能擁有一個智能機器人助手。
然而,儘管市場關注度持續升高,AI人形機器人仍然面臨技術與商業落地的挑戰。相較於語言AI的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必須克服物理環境感知、動作協調與適應能力等更為複雜的技術難題。
這些挑戰讓機器人大規模商業化變得更加困難,使市場前景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延伸閱讀
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大戰升溫!Figure AI 募資15億美元,估值飆破395億!👆
機器人|Google 也參戰!Apptronik 獲 3.5 億美元投資,科技資本湧入,2025年將是產業爆發點?👆
2025展望|自動化決勝年!聚焦人型機器人,台灣供應鏈有這幾家!👆
解鎖自駕車與機器人潛力,世界模型(LWM)讓 AI 更懂真實場景:算力需求爆發,硬體市場迎來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