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IBM(IBM-US)在2025會計年度第二季的財報表現優於市場預期,股價卻在盤中重挫超過8%,簡單來說,這個成長率無法滿足市場對其AI轉型的高度期望,市場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是IBM股價重挫的主因。
該公司本季調整後每股盈餘為2.80美元,較去年同期年增15%,高於分析師預期的2.65美元;總營收則年增8%至169.8億美元,同樣超出市場預估的165.9億美元。如封面圖表所示,IBM的營收年增率正由AI所驅動快速爬升。
然而,這份亮眼成績單仍未能獲得投資人買單,主要因為IBM來自關鍵軟體部門的表現低於市場預期,僅年增10%至73.9億美元,低於預期的74.3億美元。
市場情緒反應劇烈,一部分可歸因於IBM股價自去年以來已大漲30%,進入財報日前更創十年新高,導致投資人對其成長空間預期升高。
儘管IBM強調其生成式AI業務已從一年前的20億美元大幅提升至75億美元,並上修全年自由現金流預期至超過135億美元,但根據Visible Alpha計算,若排除匯率因素,軟體營收年增率已由第一季的9%放緩至第二季的8%(名目增長率為10%),導致市場對於其AI成長故事存疑。
軟體營收對IBM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公司轉型為高利潤、可持續成長企業的核心支柱之一。根據標普旗下Visible Alpha統計,軟體部門營收雖然僅佔總營收43%,但是以毛利金額貢獻來算,佔IBM總毛利金額比重卻高達62%。相較於傳統的硬體與基礎設施業務,軟體具有更高的毛利率、更穩定的經常性收入來源(如訂閱與授權費),同時也是推動AI與雲端應用的關鍵載體。
另一方面,基礎架構部門的表現則為本季的最大亮點,受惠於新推出的AI主機z17主機銷售強勁,該部門營收年增14%至41.4億美元,遠超市場預估的37.6億美元。諮詢部門也繳出年增3%的表現,達53億美元,略高於預期的51.6億美元。分析師普遍認為,雖然IBM整體營運穩健,並具備長期AI應用潛力,但在競爭對手如甲骨文(ORCL-US)等同樣聚焦AI的情況下,市場傾向等待其在高成長領域交出更具說服力的表現後再重新定價其股值。
所以IBM的股價下跌可以歸咎為「市場的選擇」,如果投資人有更好的可以選,就會想換股。雖然IBM在本季財報中展現了穩健的盈餘與營收成長,但相對於其他大型科技企業,其成長故事並不具備更高的吸引力,卻享有與競爭對手相當的估值水準,導致市場難以合理化目前的股價。根據經常性盈餘(排除一次性損益)的每股盈餘計算,IBM目前本益比已達43倍,即便以2025年預估每股盈餘來看,其本益比也仍高達26倍。
相比之下,軟體與雲端領域的重要競爭對手Oracle(ORCL-US),其2025年預估本益比雖達36倍,但該公司2024至2029年之間的盈餘年複合成長率預估高達19.2%,遠優於IBM同期僅有6.1%的成長預期。以本益成長比(PEG)的角度來看,IBM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