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
美國商務部5月啟動「第232條」國安調查,針對進口飛機與引擎,潛在關稅上升風險。
-
美國航空航太產業2025年營收達2403億美元,為美國貿易順差貢獻60億美元。
-
政策若加重進口負擔,將擾動現有供應鏈,波音、GE等業者已表態維護自由貿易。
-
軍工市場受保護較深,商用飛機與零件則面臨進口成本攀升與交機延遲風險。
國安調查啟動:針對關鍵製造品項的貿易政策升溫
此次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展開的國安調查,針對進口的商用飛機、引擎與零組件進行風險評估。該機制通常用於評估外國產品是否對美國產業造成國安威脅,類似機制曾應用於鋼鐵與半導體。此次調查於5月1日啟動但延至5月9日才對外公開,引發航空公司與供應商的不安。目前大多數相關產品已課徵10%關稅,未來若再提高稅率,將進一步衝擊跨國供應鏈與整機成本。
航空航太製造業概況:高出口、高集中、強創新
航空產業界普遍認為,該產業情況與其他產業不同,是美國少數能有貿易順差的產業之一。根據IBISWorld數據,美國飛機、引擎與零件製造業全年營收預估達2403億美元,其中出口貢獻1258億美元,使該產業成為美國順差最大的製造業之一。主力企業如波音(BA-US)、Raytheon(RTX-US)與GE Aerospace皆具備高技術門檻與與政府合約保障,市場集中度高。引擎與零件製造(占整體產值21.3%)特別依賴全球供應鏈,尤其來自英國(如Rolls-Royce)、加拿大與日本的高階零組件。技術創新方面,新一代燃油效率與碳排減量設計正引導未來投資趨勢,如GE開發的GEnx引擎即具代表性。
政策衝擊預估:商用市場風險高於軍工市場
雖然國安名義涵蓋國防考量,但實際上,軍用設備長期受到「Buy American」政策保護,採購來源大多來自國內或經授權的盟國供應商,受此次調查影響較小。相對地,商用市場則大量依賴進口零件,包括義大利機身部件、日本電子控制模組等。若進口稅率再升,不僅將墊高美製飛機成本,還可能迫使航空公司延遲交機或改向外國機型採購。達美航空已表態不願支付新增關稅,聯合航空也轉向採購Airbus取代Boeing Max,顯示產業正在重新評估供應策略。
業者因應與展望:呼籲政策穩定、強化供應鏈韌性
GE Aerospace與美國航空太空工業協會(AIA)公開呼籲維持1979年《民用航空器協議》下的免關稅框架,強調該制度是使美國航空業年出口突破千億美元、長期維持貿易順差的關鍵保障。波音與空巴等企業則尚未正面回應,但供應商與下游客戶已紛紛示警交期風險。未來,產業將更加依賴供應鏈多元化與在地化生產能力,同時加速研發更具燃油效率與電動化潛力的機型,以回應氣候政策與商業壓力。預期到2030年,整體產業CAGR將維持在2.1%左右,防禦性市場與高階出口仍為主要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