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面對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壓力下,歐盟對於關鍵礦物的高度依賴正成為其經濟安全的潛在弱點。歐盟關鍵礦物機構 EIT RawMaterials 執行長Bernd Schaefer 近日直言,歐盟若要維持供應鏈穩定與綠色轉型腳步,必須在2028年起的七年預算中,撥出超過100億歐元來投入關鍵礦產的探勘、開採與回收。
📌EIT RawMaterials:是歐盟資助的創新機構,由歐洲創新與技術學院(EIT)設立,負責推動原物料產業的研發、產業鏈佈局與政策建議。雖然非行政部門,但長期參與歐盟戰略規劃,具政策影響力。
依賴中國過高成歐盟隱憂
根據歐盟設定的2030年目標,包括鋰、銅在內的34種關鍵礦物,須有10%的需求來自歐盟內部開採、25%來自回收,並且至少40%的加工須在歐洲進行。更重要的是,單一國家對任何一種礦物的供應占比不得超過65%。然而,對多數礦物而言,歐盟目前對中國的依賴已遠超這一門檻。
Schaefer警告,美國在推動礦物戰略上的執行力顯著,歐洲急需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從「宣示合作」轉為「實質供應」
為回應危機,Schaefer建議歐盟應採取多層次行動來建立關鍵礦物的自主能力:
1. 成立探勘基金:建議歐盟設立規模達100億歐元(約114億美元)的探勘基金,用以確定歐盟境內可開採的礦物資源,並帶動民間投資,預期整體投資金額有機會擴大至1000億歐元(約1140億美元)。
2. 啟動初期專款:在2028年起的七年預算中,應至少撥出10至20億歐元(約11至22億美元)作為啟動資金,並保有持續擴增的潛力。
3. 建立供需評估機制:Schaefer強調,歐盟需針對每一種關鍵礦物進行未來消耗與供應的詳細預測與評估,以便進行策略規劃與儲備管理。
4. 深化國際合作為實質供應:目前歐盟與多國有戰略合作備忘錄或宣示性協議,他建議必須進一步將這些「友好合作」轉化為實際的供應量與合約保障。
5. 因應軍事需求變化:Schaefer特別提醒,歐洲各國近期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導致對釩、鈦、鉬、鉻等特用金屬的需求上升,雖然總量不大,但來源風險與敏感度極高,應列入優先因應清單中。
Schaefer的呼籲,為歐盟敲響了策略行動的警鐘,未來的走向將取決於政策落實的速度與執行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