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陽能板回收挑戰:歐盟WEEE指令、美國本地製造策略與台灣困境的比較分析

2025年08月31日 00:38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美屬維京群島克里斯琴斯特的美國聯邦法院院區內,因颶風瑪莉亞摧毀的太陽能板散落在一座太陽能案場中。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太陽能板的材料可回收90%以上,最高甚至可達95%,但是否具有經濟價值,決定於回收後的材料是否能再利用,形成一個閉環經濟。如果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太陽能板都是來自進口,廠商就比較缺乏經濟誘因。這時候如果沒有政策補助的話,對於銷售商來說就是一個環保成本,此時就需要國家力量介入。

隨著全球第一代太陽能發電設備逐漸邁入使用壽命尾聲,太陽能板的回收與再利用成為產業必須正視的挑戰。根據再生能源研究機構IRENA統計,2024 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逼近1.858兆瓦(或 1,858 GW吉瓦),佔全球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 4.59 兆瓦的40%。

回收的障礙並非技術,而是專業投入

光電板主要由矽晶片、鋁框與玻璃組成,同時含有銀與半導體層等貴重材料。現有的回收技術包含機械分離、熱處理與化學程序,太陽能板的回收技術並不是沒有,而且材料的使用壽命結束後回收率平均可達約90%,但若要有更專業的設備來產生經濟價值,就需要有資金大量投入。

目前太陽能板的回收技術整理如下:

  • 機械拆解與分選:將太陽能板拆解,分離出玻璃、鋁框等可回收材料,這是目前最常見的初步回收方式。
  • 熱處理法:利用高溫將太陽能板中的塑膠層分解,進一步分離矽晶片與其他材料。
  • 化學處理法:使用化學溶劑去除封裝材料,回收矽晶片和金屬。
  • 再製矽材料:部分回收廠商會將回收的矽材料進行純化,重新製成太陽能級矽原料。

這些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回收廠商的技術能力與設備品質、成本考量以及最終回收材料的用途。

歐洲雖有規範,但仍難以落實

大家都知道,歐洲是全球對於環保最嚴格的區域,對於光電板回收也早有規範,這套規範稱為WEEE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廢棄電氣電子設備指令)

該指令最早於 2003 年推出,建立了所有家電、消費產品的回收制度,並在 2012修訂時正式將太陽能光電板納入管理範圍,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簡單來說,廠商不只要負責把產品製造出來、賣出去,還必須承擔產品在使用壽命結束後的回收與妥善處理。這代表太陽能板的製造商、進口商或銷售商都需要確保有回收機制,並支付相關成本,讓報廢的光電板能被正確收集、拆解並回收其中的玻璃、鋁框、矽片和金屬等有價資源。

目前的規定是:製造商必須確保 65% 的電子產品,最終要被回收。計算方式是用今年市場上新賣出的產品量去對比同一年被回收的產品量。這個邏輯對於手機、吹風機、電動牙刷這類壽命短的產品比較合理,因為它們通常在幾年內就會報廢回收。

但光電板的壽命動輒 20 年以上,今年賣出去的面板,大多要到 20 年後才會退役。這就會造成一個「時間差」,結果就是:回收率計算公式下來,數字看起來永遠偏低,但這可能不是因為廠商不收集,而是因為產品還在使用中。

更麻煩的是,2012 年以前上市的光電板並未納入現行 WEEE 規範,因此其回收資金來源仍不明確:究竟應由製造商、政府,或專項基金負責,至今仍待解決,使得WEEE指令規範還有很多優化空間。

因此,今年(2025年)歐盟委員會再次對WEEE 指令進行評估,並提出修訂指令來補強幾個面向:

  1. 重新檢視收集與回收目標,使其更貼合長壽命產品特性;

  2. 強化並統一 EPR 制度,避免成員國各自為政;

  3. 制定強制性回收處理標準,確保關鍵原材料能高效回收並安全處理;

  4. 與循環經濟及綠色轉型政策接軌,讓 WEEE 成為歐盟永續目標的一環。

美國怎麼做?

在美國,目前跟台灣一樣,缺乏全國性法規導致大多數廢棄太陽能板仍流向垃圾掩埋場,但是最領先的華盛頓州已經走「州級立法」,在 2017 年通過法案建立了太陽能模組回收與回收責任計畫(Photovoltaic Module Stewardship and Takeback Program),要求太陽能板製造商必須為所有售出的模組提供回收管道。不過,實務推動多年來因為各方利益協調困難,進展有限。

為解決這些問題,州長已於 2025 年 5 月簽署新法案 SB5175,修改現行法規,建立更完善的回收制度。重點包括:

  • 製造商必須負擔資金,建立並執行模組回收與再利用計畫;

  • 2028 年 6 月 1 日 前,顧問與 PV 模組諮詢委員會需提交完整研究報告;

  • 2030 年 1 月 31 日 前,製造商需提交「回收責任計畫」(stewardship plan),內容包括如何減少有害廢棄物、回收高價值材料並確保環境安全;

  • 2025 年 6 月 30 日起 生效,若製造商不遵循規定,最高可處 1 萬美元罰款

  • 法案強調公平可及性 (equitable access),確保所有用戶都有回收途徑。

業界也開始動了起來,專門回收的業者Commercial Solar Panel Recycling(簡稱CSPR)今年5月時宣布在新澤西州正式啟用太陽能板回收處理廠,並同時將公司總部設於當地。這座位於 Phillipsburg 的新工廠,是美國首個取得專門針對太陽能面板回收的「研發與示範用途許可」,具有里程碑意義。

CSPR 的業務範圍涵蓋電池、安裝系統、支架、單晶與多晶矽太陽能板 等組件的回收處理,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新澤西州環境保護廳(NJDEP)主任 Janine MacGregor 在啟用儀式上表示:「今天展現了當創新、環境保護與務實方案結合時所能達到的成果。我們對於 CSPR Phillipsburg 工廠的啟動感到非常自豪與欣慰,這是新澤西州邁向永續未來的重要一步,確保太陽能板等材料能被妥善回收與處理」。

製造商方面,像是韓國的Qcells積極參與美國市場的重大專案。近日宣布成立全新回收業務垂直品牌 「EcoRecycle by Qcells」,正式進軍太陽能板回收領域,目標是在加速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同時,減少整體環境足跡。

公司指出,EcoRecycle將於今年在美國喬治亞州卡特斯維爾設立首座回收工廠,並計劃未來在全美擴建回收中心以優化物流、提升效率。當地設施在全面運轉後,每年可處理約相當於50萬片模組。透過自有的高純度資源分離技術,EcoRecycle能回收鋁、玻璃、白銀及銅等高價值材料,回收率最高可達95%(高於平均),讓再生資源重新投入美國本土供應鏈。

全球龍頭之一的 First Solar(FRLR-US),也已推出太陽能模組的收集與回收計畫,目標是降低廢棄物足跡,對於First Solar來說,不但享受循環經濟也降低了本身的碳足跡,其自有的Series 7 在製造與全生命周期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用水量僅約為中國製矽晶太陽能模組的 25%。

系統商方面,美國再生能源開發商 Sol Systems 去年(2024年)也已與專注太陽能回收的 SOLARCYCLE 展開合作。官方表示,雙方已經完成兩項不同專案的回收作業,展現出對環境責任的承諾。

SOLARCYCLE開發的專利技術能夠回收太陽能板中高價值材料,包括白銀、矽、銅、鋁與玻璃,最高可回收也可達到 95%的材料價值。這些回收的原料將重新投入美國國內供應鏈,減少資源浪費並降低對海外供應的依賴。

歐洲與美國的回收價值差異在哪裡?

很明顯地,回收的經濟價值取決於材料是否能在當地產業鏈中被再次利用。在美國,由於政策大力推動太陽能「本地製造」,回收後的玻璃、鋁框、矽與銀等關鍵材料能夠直接供應給國內太陽能板廠商,形成「回收—再生產」的閉環,因而具有明確的經濟誘因,因此很多製造商「自願」回收。

相較之下,在歐洲及其他以進口為主的地區,多數太陽能板來自中國等國,進口商雖依法需承擔回收責任,但由於當地光伏製造能力不多,即使材料回收率高達九成,提煉出來的材料沒有用途,不如直接進口一片還比較便宜。

有經濟誘因的話,看起來回收就有商機,但缺乏經濟誘因的結果就是,回收變成單純的環保成本。

全球回收制度迫在眉睫

展望未來,全球太陽能裝機將進入加速期。預測顯示,到 2029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總容量將超過六兆瓦,2025年至2029年間,每年新增裝機容量介於655至930吉瓦。這股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成本持續下降,使得太陽能在各產業部門中逐漸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發電選項之一。

但同時,大量新建與未來退役光電板所帶來的 回收與資源再利用挑戰,也將成為各國政策與企業必須面對的下個課題。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回收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