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府正準備啟動一項金額約12億澳幣(7.82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儲備」新制度,採取金融化操作模式,透過合約預先鎖定未來產量,強化自身在西方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
不是堆礦,而是預約未來產能並保障價格
根據政府與業界的消息,澳洲規劃的儲備基金將以「合約」取代「庫存」。具體做法是,政府與盟國事先協議未來幾年的礦產供應量,讓礦商直接將產出賣給合作國,供應量則納入雙邊協議配額中。這意味著儲備不再是實體堆放的礦石,而是一份可調整、可交易的金融安排。
一位業內人士形容:「這更像是一種金融工具,而不是實體儲備。」換句話說,澳洲希望透過美國、日本、歐洲等主要消費國共同出資,設立一個能保障礦商收益的「價格底線」。這樣既能讓市場維持穩定與彈性,也能讓澳洲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再啟動採購,避免各國搶著囤貨、造成供應失衡。
澳洲其實擁有很多關鍵礦物資源
澳洲其實是全世界關鍵礦產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稀土、鋰、鎳、鈷等原料幾乎都能在地底挖到,這些礦物是電動車、AI伺服器、再生能源設備的重要材料。不過,問題在於——全球超過九成的稀土加工段都掌握在中國手裡,臨時要建立不容易。最近中國再度收緊出口限制,市場立刻緊張起來。這也讓澳洲意識到,不能再完全把命脈交在別人手上。
正好,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即將於10月20日前往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這項儲備計畫的時機點,明顯是為這場高峰會「暖身」,希望向美方展示澳洲作為稀土供應戰略夥伴的決心。
建立自己的價格指標?想法很大但難度更大
除了儲備機制,澳洲也在思考是否能打造「西方自己的稀土價格指標」,擺脫中國報價的影響。不過,專家提醒,稀土市場的規模不大,流動性有限,要建立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價格基準並不容易。政府內部目前傾向先專注在穩定市場、降低價格風險這兩個方向上。
美國先前已經針對自家稀土公司MP Materials提供了「最低收購價」的保障,確保產業能撐得住。澳洲也在研究類似做法,但強調不想花太多公帑,而是要在盟國的協助下扮演「協調者」角色。
聯手盟國,打造供應鏈新聯盟
澳洲貿易部長唐·法瑞爾(Don Farrell)接受ABC訪問時表示,澳洲擁有讓世界去碳化、發展AI和資料中心所需的礦產資源。他說,澳洲已經在和歐洲、日本、韓國、美國等夥伴洽談合作,希望透過多邊合作,既能吸引資金,也能確保穩定的市場。
過去澳洲還曾提出,願意將部分儲備股份出售給盟國,包括英國,顯示澳洲想打造一個「跨國礦產安全圈」,讓資源供應更具彈性,也減少中國單一市場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