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德國經濟部宣布,將逐步取消新建再生能源專案的固定電價補貼,轉向市場機制。目的在符合歐盟規範的同時,兼顧能源轉型與降低成本,並確保氣候目標不受影響。
同時表示,此舉是能源轉型監測研究與十點計畫的一部分,經濟部長 Reiche 強調,需要以「務實與現實」的態度平衡產業競爭力與氣候政策。
補貼制度轉型
德國在二十年前引入固定電價制度,以扶植再生能源發展。然而,隨著產業成熟,這項補貼如今已被認為過於昂貴,2025 年的預算支出就將達到 160 億歐元(約188.2億美元)。德國政府提出的替代方案包括差價合約(Contracts for Difference, CfDs)──當市場價格低於約定水準時,政府補足差額;若市場價格高於約定,發電商則需將超額收益繳回。
此外,也考慮建立超額收益回收機制。不過,目前尚未提出具體的實施時間表。
再生能源與電網挑戰
德國的能源轉型目標設定為 2030 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到 80%,並於 2045 年實現氣候中和。雖然再生能源目前供應了將近 60% 電力,但在日照或風力強勁時出現過剩、在天候不佳時出現短缺的問題仍然存在,且成本依舊高昂。研究顯示,到 2045 年電網傳輸擴建成本將升至 4,400 億歐元(約5174.4億美元),配電網則需投入超過 2,350 億歐元(約2766.0億美元)。
經濟部建議推動電網、再生能源與儲能的同步擴張,並透過區域獎勵、容量型電網費用與纜線共用等措施加快落實。同時,德國政府計畫在 2027 年設立技術中立的容量市場,以確保靈活備用電力,包括可轉換為氫能的燃氣電廠。雖然氫能仍被視為未來能源結構的關鍵,但報告承認德國難以在 2030 年達成既定的國內氫能生產目標。
各界回應
德國工商總會(BDI)與化工業協會(VCI)對新計畫表達支持,認為政策方向更注重效率,應著重於再生能源發展的品質而不只是數量。地方公用事業協會(VKU)則呼籲政府展現政治決心並加快步伐,將分析成果轉化為具體政策。
再生能源協會(BEE)則表示,報告證實德國的氣候與再生能源目標仍可實現,但同時警告不應突然中斷對再生能源的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