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 10 月 9 日公告稀土管制,此次與先前不同,不僅是管制範圍升級至所有稀土元素,更直接點名 14 奈米以下的半導體相關產品,都須經過核可,且採逐案審批。由於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大量使用稀土,如釹、鈰、鏑等,中國此舉等同是掐住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脖子,也讓台積電周四法說備受關注。
中國此次管制層級大幅升級,不僅是管制稀土品項更廣、更涵蓋稀土技術。內文指出含有或使用中國原產稀土生產的產品、材料與技術,無論在中國境內或境外製造,只要稀土成分占比達 0.1% 以上,或涉及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二次資源回收等技術,均須取得商務部核發的許可證。
此外,公告更明定,對軍事用戶、受控制名單企業及具軍事或 AI 潛在用途,如 14 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256 層以上記憶體晶片、相關製造與測試設備的出口申請,將採逐案審批,震驚業界。
業界指出,此次出口管制恐衝擊半導體上游材料到下游晶圓製造的多個環節,如晶圓拋光粉 (CMP) 採用鈰 (Ce)、釹 (Nd) 與鏑 (Dy) 則常見於 EUV 曝光機與磁控濺鍍設備,甚至 EUV/DUV 光學鏡片、雷射模組、MRA 等都仰賴稀土摻雜。
尤其全球稀土供應鏈目前皆以中國為主,全球精煉產能市佔率更超過 9 成,中國若改採逐案審批,將對日本、韓國、德國、荷蘭、台灣、美國等非中供應鏈造成實質斷鏈壓力。
業界解讀,中國此次管制不僅象徵美中關係越趨緊張,更意味著中國正從「原料戰」升級為「技術戰」,試圖透過稀土主導權在全球半導體及 AI 供應鏈中掌握更高話語權,並有意瓦解美、台、日、韓等 AI 晶片大聯盟。
中國此舉也讓台積電 (2330-TW)(TSM-US)、三星、英特爾 (INTC-US) 等晶圓廠及應用材料 (AMAT-US)、ASML 等設備供應商,短期面臨材料與磁性組件短缺風險,即便現階段已經有部分非中的稀土供應商,但要瞬間補足中國供應缺口,難度相當高。
此波「稀土管制」也被視為中國醞釀多年來對美國的管制出口的反制,也讓半導體戰場從晶片層級,提升至材料與技術雙重管制的新冷戰時代,而台積電也即將在本周四召開法說會,預料稀土管制也將成為會中關鍵焦點。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