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電動車一直是未來汽車產業的焦點,但展望2025年,市場是否會迎來爆發性成長?答案或許是:還需要等等。
儘管各大車廠和政府都在積極推動,但多種因素讓2025年看起來還是一個過渡年,而非起飛之年。
工廠還在蓋,產能要等待
各大車商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投資建設本地化電池工廠,例如歐洲和美國的新廠計劃如火如荼,但大多數工廠要到2025年底或更晚才能投產。(優分析新聞"歐洲電池")
這意味著,短期內市場仍無法享受到這些產能帶來的好處,供應鏈自主化還需要時間。
油電混合車成新主流,純電車被分散注意力
許多車商選擇將重心轉向油電混合車型,消費者對充電基礎設施的疑慮,讓混合動力車成為一種更實用的選擇。像Stellantis等車商正全力推出價格更具吸引力的混合動力車(油電版 Ramcharger),而純電車的市場焦點因此被分散。
歐洲2023年至2024年間,純電車的市占率從14.2%小幅下降至13.4%,顯示純電車的需求增長速度放緩,可能受制於高價位與市場需求不足。
而油電車的市占率則從25.7%上升至30.7%,明顯增長,顯示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混合動力車型,尤其是在電動車基礎設施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油電車成為一種更實用的選擇。
政策與經濟夾擊:市場不明朗
政策方面也讓車商倍感壓力,歐盟更嚴格的碳排放標準要求車輛達到極低的排放數字,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見此文👈)
美國則可能改變現行的電動車補貼政策,刪減7,500美金的稅收優惠,這進一步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見此文👈)
再加上電動車需求的成長速度已不如以往,歐洲和美國市場的滲透率提升緩慢,特別是在經濟表現不佳的情況下,高價電動車的吸引力明顯下降。消費者更傾向於尋找性價比更高的選擇,這對於許多專注於電動車的車商而言,是一大挑戰。
中國車商的威脅:內捲價格戰,打垮歐洲車商
中國車商正快速搶占歐洲市場,憑藉更具價格競爭力的車型與技術優勢,在電動車領域大舉擴張,給歐洲本地車商帶來極大壓力。
其中,比亞迪的混合動力車型在歐洲受到廣泛關注,不僅價格更具吸引力,還能避開歐盟對純電車的高關稅。這背後,離不開中國政府對國內車商的大力補貼,無論是研發資金、技術支持還是市場拓展,中國品牌都受益匪淺。
這些政策使中國車商能以更低的成本進軍海外市場,對價格敏感的歐洲消費者更具吸引力,同時進一步壓縮歐洲本地車商的生存空間。
在缺少了歐美車廠推出新電動車款的情況下,若只能靠中國車廠來推升電動車滲透率,整體力量較為侷限,畢竟不是所有消費者都喜愛中國品牌。
基礎設施與技術:仍需時間突破
充電基礎設施(充電樁)的建設進度仍然滯後,影響了純電車的普及速度。同時,儘管電池技術在進步,但高生產成本仍然限制了純電車價格的下探空間,這對大眾市場的接受度造成挑戰。
圖片來源: Factorial官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視為電池技術未來方向的固態電池,目前進展緩慢。例如,賓士正積極研發的類固態電池,雖然有望提升能量密度並降低充電時間,但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可能量產。在此之前,市場仍需依賴現有的鋰電池技術,這使得電動車的成本壓力短期內難以改善。(見此文👇)
延伸閱讀:固態電池終於要來了?賓士找台灣跟美國幫忙!
2025年的電動車預測:增長不大,但未來有信心
總體來看,2025年的電動車市場仍處於佈局與調整階段。車商正在努力鋪設未來的基礎,而市場爆發可能需要等到更多工廠投產、技術進一步突破,以及政策環境更穩定之後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