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航空市場走出截然不同的兩條路:一邊是歐洲大型航空公司股價穩步攀升;另一邊,美國航空股則因旅遊支出放緩與經濟信心不足而陷入低潮。這並不只是景氣好壞的問題,更是營運結構與旅客輪廓出現轉變。
歐洲航空的勝出關鍵:高端定位+成本效率
儘管全球政經局勢不穩、航油價格波動,加上歐洲內部仍有環境稅與空港成本壓力,Lufthansa、Air France-KLM 與 IAG 等歐洲大型航空公司,卻繳出漂亮的財報成績單,並靠著三大關鍵優勢穩住基本面:
✅ 高端客群拉動營收
Air France 把「法式奢華」發揮到極致,積極推 Premium 產品線,吸引大批美國高收入旅客到歐洲旅遊。結果也反映在財報上——第二季營業利潤年增 43%,達 7.36 億歐元。
✅ 降本增效動作到位
Lufthansa 將部分營運重心轉向義大利,透過併購 ITA Airways、擴大羅馬樞紐,成功降低營運成本。第二季營利也成長 27%,來到 8.71 億歐元。
✅ 跨大西洋市場仍是金雞母
IAG(英航母公司)穩守北美-歐洲長程航線,結合票價管理與成本控制,在 Q2 交出高於預期的財報,顯示其國際航線策略依舊吃得開。
整體來看,歐洲航空公司靠著品牌力+成本精簡+跨洲高單價航線,撐住了獲利動能,股價自然強勢回升。
美國航空股陷入修正:不是沒客人,而是信心不足
相較之下,美國航空公司即使握有龐大航線與機隊優勢,卻沒能抵擋內需疲弱與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
⚠️ 經濟與政策的不確定性成隱憂
自川普總統重新施行關稅政策以來,美國企業差旅支出開始緊縮,連帶影響商務艙與國際航線的訂票率,加上消費者對經濟前景觀望,使得旅遊支出明顯趨緩。
⚠️ 國內市場需求疲弱,低價航空更難過
即便 Delta 靠 Premium 國際航線創下 Q2 營收新高(155 億美元),但整體美國內需仍然偏弱,尤其是依賴國內短途旅客的 Southwest、JetBlue 等廉價航空,更是面臨票價壓力與乘客流失的雙重挑戰。
也就是說,美國航空公司靠國際航線撐住部分營收,但本土市場尚未全面恢復,成了壓住股價回升的關鍵因素。
🎯 Premium 客群,成為航空業真正的獲利關鍵
從歐洲與美國航空公司的表現來看,有個共通點越來越明顯:誰能抓住高端與長程航線的需求,誰就能穩住營運表現。
Delta 高端艙等的營收年增 5%,而主艙(一般經濟艙)則出現 5% 的下滑;United 則在第二季報告中指出,高端艙收入成長 5.6%,明顯優於整體客運營收的 1.1%。根據產業估算,美國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雖然不到總人口的 20%,卻貢獻了將近七成的航空支出,這群人不僅票價接受度高,出行意願也相對穩定。
也因此,無論是傳統大型航空公司如 Delta、United,到原本主打平價的 JetBlue、Spirit,紛紛投入高端產品開發——包含私密艙房、進階座位、貴賓室與高價配套務,「整體體驗」變成了新的競爭核心。
在經濟波動與需求不穩的情況下,這類 Premium 客群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與較高的利潤率,正逐漸成為航空業抵禦景氣循環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