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近期宣布重大能源政策調整,明確放棄原本規劃中的「分區電價系統」(zonal pricing),改由政府全面主導國內綠色能源設施的佈局與電網規劃。
這項措施,象徵英國將以更集中式的方式推動能源轉型,同時企圖抑制高昂電價、減少電力浪費並加速綠能投資。
背景:電價高居不下,能源佈局失衡
作為全球電價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長年面臨電力供應不均與輸電成本過高的問題。
大量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場集中在蘇格蘭與英格蘭北部,但用電需求卻集中於倫敦與英格蘭南部,導致長距離輸電與頻繁的限發(curtailment),也衍生出高額的「電網限制賠償金」(constraint payments)。
原先,政府考慮仿效歐洲部分市場,推動區域電價制度,讓企業因應各區供需關係選擇靠近再生能源場址設廠。但最終,英國能源部選擇放棄該模式,認為這種機制雖有誘因效果,但實務執行成本高、過於複雜,反而可能拖慢投資決策。
核心改革:由政府規劃能源基礎設施與併網佈局
能源大臣Ed Miliband表示,這波改革的目標是「保障消費者、吸引投資並落實綠色能源任務」。新機制將由政府主導判定再生能源設施與輸電線路的建置地點與時程,並強化與投資者之間的溝通機制,提高透明度與可預測性。
這類集中式規劃,有助於解決再生能源與用電熱區分離的矛盾,也能更有效整合電網升級進程,減少分散式競爭造成的併網延遲與建設重複。
成效預估:電網升級可望省下540億台幣賠償金
根據英國國家能源系統營運商(NESO)估算,若相關基礎建設於2030年前如期完成,將可省下多達40億英鎊的限發賠償支出,這筆經費目前主要是補償因電網無法承載輸電而被迫限電的綠能業者。
這不僅有助於減輕政府財政壓力,也能進一步反映在用戶端的電價下降,是改革的關鍵誘因之一。
投資路線更清晰,但挑戰仍待克服
此舉可望創造更穩定的投資環境,特別是對風電與太陽能開發商而言,政府明確的規劃路線圖將有助於評估風險與回收期。然而,也帶來幾項潛在挑戰:
-
政策執行信任問題:一旦由政府主導規劃,未來若發生政黨更替或政策轉向,投資人信心可能受影響。
-
抑制市場誘因:取消區域電價可能會減少市場在選址與佈局上的自發效率,轉由行政系統主導。
-
基礎設施落後風險仍在:即使有政策與資金支持,輸電網升級所需的實體建設仍面臨技術、土地與人力等瓶頸。
集中規劃成為全球綠能轉型的新策略?
英國此次能源政策轉向,反映出「以政府整合取代市場價格誘因」的能源規劃邏輯逐漸受到重視。對於其他同樣面臨再生能源成長與輸電瓶頸矛盾的國家而言,這或許提供了值得借鏡的治理方向。
未來,隨著電網數位化、區域儲能與即時調度技術的成熟,政府在能源基礎設施中的角色可能將從「政策制定者」進一步轉變為「系統設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