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約 NATO 同意於2035年前將國防支出提升至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5%後,義大利政府雖表面上響應此舉,實則正採取極具創意的策略,嘗試在不傷及國內財政與民意的情況下,悄然完成其承諾。
義大利國防支出偏低
雖然義大利在最近的北約峰會上同意達成2035年「5%國防支出」新門檻,但實際上,梅洛尼政府正在採用一系列會計技巧與定義鬆動的方式,讓既有支出被歸類為「國防相關」,以減輕財政壓力與民意衝擊。
2024年義大利的國防支出僅為GDP的1.5%,處於北約32個成員國的後半段。為了達到原先的2%門檻,政府便已將過去不列入計算的項目(如軍人退休金與海巡支出)納入國防範疇。
但若要達到5%,義大利需額外投入超過600億歐元,對於政府債務高達GDP 135%,幾乎是不可能任務。根據歐盟委員會規範,即使有「財政彈性條款」,義大利因赤字過高,可運用的空間亦極為有限。
民用建設
義大利的策略核心,是將大量原本已編列預算的民用基礎建設,如港口、鐵路、公路,重新定義為「雙重用途」項目,以符合北約標準。副交通部長 Edoardo Rixi 表示:「多數基建計畫都具軍民兩用價值,符合北約定義。」
例如,連接西西里島與義大利本土的長期規劃跨海大橋、的里雅斯特 Trieste 與熱那亞 Genoa 港口升級,以及 La Spezia 的軍事造船維修基地,皆可能納入計算。
根據義大利議會統計,鐵路與公路升級計畫分別需2060億與1620億歐元,合計近4,830億歐元的基建工程,提供了充分的預算空間用以挪用與再定義。
儘管歐盟委員會對此表達模糊立場,表示由各國自行界定基建主用途,但北約官員對此策略表現出開放態度,強調「軍事行動亦需仰賴完善的民用運輸網絡」。
延後時程
面對國內反對聲浪與政治壓力,梅洛尼政府選擇「拖延戰術」。義大利在北約內部談判中成功爭取將目標年限從2032年延至2035年,並阻止了每年最低增加幅度的設定。這為政府爭取到三年緩衝時間,直到2027年選舉後再做實質調整。
政治風險諮詢機構 Policy Sonar 創辦人 Francesco Galietti 指出:「對梅洛尼而言,難題不是金額,而是時機。」政府現階段只需創造一條「可信的路徑」向北約交代,實質開支可往後遞延,並等候歐盟的財政彈性正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