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大廠森崴能源爆出「風電工程爭議款」,前三季竟然大虧 121 億元。11 月 17 跌停摜破 40 元,最後股價收 39.7 元, 綠能產業有家公司反而成為討論焦點,是什麼樣的商業模式使雲豹能源 (6869-TW) 能前三季大賺還年增 53.8%,值得投資人進場撿便宜。
風電踩雷、現金流吃緊、專案沉重,整個綠能產業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機。在這樣的市場情緒下,綠能股大都綠油油一片,不是股價重挫,就是被資金視為風險來源。整個族群像被關進冷凍庫,投資人情緒陷入冰點。
就在這「綠能股團滅」的氛圍中,綠能產業唯一受到關注的焦點:雲豹能源 (6869-TW)11 月 17 日收漲 3.6% 股價來到 95 元,同時宣布股價在 170 元之下執行買回庫藏股 3000 張,是甚麼樣的基本面給公司派十足的信心。這不是靠運氣,而是公司營運結構完全不同產生不同的發展格局。
天能綠電的市場地位,讓雲豹能源跳脫「綠能股團滅」的命運
雲豹能源旗下的天能綠電(7842-TW),在 2024 年的市場地位已經不是「綠能公司」四個字可以概括。根據市場資料統計,天能今年的綠電交易量在台灣售電市場的市占逼近三成。更重要的是:天能不是「做案場」在賭風險,而是「拿著長約」在收現金流。
從過去公開資訊顯示,天能已與超過 50 家企業客戶簽約,累計簽約量高達 160 億度、合約金額達 880 億元,其中 9 成以上是 10 年以上的長期合約。(合約的 50 家客戶幾乎都是再生能源 RE100 的成員,國際知名企業 : Apple, Google, Meta, Dell, HP… 台灣成員有 : 台積電, 鴻海, 緯創, 廣達, 華碩, 台達電, 研華, 仁寶, 光寶, 聯電, 元太科技, 中華電信, 台哥大, 遠傳, 玉山金控…) 也就是說:天能的營收不是靠運氣、風況或專案,而是靠綁定的大型企業的用電需求。完全不同於森崴能源及相關企業「風電踩雷」的商業模式。
從三成市占推估天能綠電 2025 簽約創新高
機構法人在綠能股全面崩盤的時候,反而開始計算天能綠電的未來價值。以三成市占回推,天能今年「新簽約」綠電量有機會落在 140 億度左右。帶入企業長約的單價後,年度新增合約規模上看 700 億元,與之前累計的 880 億元完全相互呼應。
AI 成長推高電力需求 雲豹的獲利翻倍
AI 正在重新定義全球能源結構。一般人沒甚麼概念為何 AI 耗電量大,舉實際案例: 資料中心裡的任何一台 AI 伺服器運作一小時,所消耗的電量足夠供應一般家庭兩個月使用。試問 Google 任何一座資料中心內有幾萬台 AI 伺服器 x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運行著。國際能源總署 (IEA) 最新研究示警的指出 : 光是資料中心的耗電量未來五年將翻倍,到了 2030 年相當於去年三個台灣的總電力需求。
IDC、半導體的用電不是增加,而是暴衝;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是「不快買,會買不到」。而天能綠電正是這波需求浪潮的核心供應商。
這就是強烈的對比:
- 其他綠能股在處理專案風險,天能在處理分配企業排隊買綠電
- 其他公司被市場懷疑能不能賺錢,天能靠十年以上長約鎖定未來現金流收益
- 森崴爆雷虧損 121 億元,雲豹能源旗下業務卻因市占與長約結構而被凸顯,成為市場上的驕寵
雲豹能源其實是成長型收益股
雲豹能源的評價邏輯,已不再跟著綠能族群起伏。它的營運結構更像是「長約現金流 × 穩定客戶 × 高市占」的組合,走的是可持續成長、可預期獲利的路線就像是一檔成長型的高股息股票型基金。
當同業綠能股受專案風險與市場情緒拖累時,雲豹能源反而因核心業務的可見度更高,而被市場視為另一種類型的收益資產,用縝密的規劃,扎實的基本面,雲豹能源獨自走在與績優企業結盟的穩健成長軌道。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