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從SPAC熱潮到破產潮,新創電動車企業還能剩下幾家?

圖片來源:Nikola 官方網站

2025年2月21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短短幾年前,Nikola透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一度市值飆升至270億美元,甚至超越福特。但如今,股價跌逾99%,市值僅剩不到5000萬美元。

美國氫能電動卡車製造商Nikola(NKLA-US) 於2月19日正式申請Chapter 11破產保護,並計畫出售資產,試圖挽救殘存價值。這家曾被視為「電動卡車市場顛覆者」的企業,如今卻步上Fisker、Proterra、Lordstown Motors等同業的後塵,成為近年來又一家倒下的電動車新創公司。

砸錢燒不出未來?Nikola 夢碎的四大原因

Nikola的崛起與衰落,並非偶然,而是一連串因素交織導致的結果。從市場需求不振、資金耗盡,到管理層問題與產業競爭壓力,這些問題逐漸累積,最終將公司推向破產邊緣。

 

(1)市場需求不如預期:電動卡車還沒準備好?

從理論上來看,電動貨運市場潛力無限,畢竟各國政府都在推動減碳,法規也越來越嚴格。然而,高昂的購置成本、基礎設施不足,以及技術尚未成熟,讓物流與貨運業者遲遲不敢大規模採用電動卡車。

尤其是氫燃料電池卡車,目前市面上的選擇本就不多,而氫燃料站的建設速度遠遠落後於電動車充電站,這讓許多企業寧願繼續使用柴油卡車。

即使Nikola投入大量資金推動氫能技術,加快了氫燃料卡車的生產,但在高借貸成本的環境下,車隊運營商對電動卡車採購態度謹慎,使得公司每輛車仍虧損數十萬美元。市場的不買單,成為壓制公司成長的最大障礙。

 

(2)燒錢速度過快,資金鏈斷裂

電動車產業本質上就是資本密集型產業(capital-intensive),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生產與供應鏈建設。新創公司往往得燒上好幾年,才能建立規模經濟、達到盈利目標。但當市場資金環境改變,這種「燒錢換增長」的模式就難以為繼。

隨著美國聯準會(Fed)自2022年開始升息,資金變得越來越貴,投資人開始對燒錢企業敬而遠之。Nikola的現金儲備從2023年底的4.64億美元,到2024年9月已銳減至1.98億美元,在破產申請時,現金餘額進一步減少至約4700萬美元。 

這顯示公司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資金迅速枯竭,最終讓公司無力維持運營,破產成了唯一的選擇。

 

(3)內部醜聞與管理動盪,讓投資人徹底失望

除了市場與資金問題,Nikola還因為內部管理問題雪上加霜。創辦人Trevor Milton誇大技術成果,欺騙投資人,最終在2022年因詐欺罪名成立,2023年被判刑4年。這場醜聞嚴重損害了Nikola的品牌形象,也導致公司難以獲得新的融資。

此外,高層人事頻繁更換,戰略方向搖擺不定,從最初的純電動卡車轉向氫燃料技術,後來又因電池起火事件召回車輛,這些問題讓市場對其產品安全性產生疑慮,最終加速了公司的崩潰。

 

(4)競爭對手崛起,市場格局改變

當Nikola剛成立時,市場對電動卡車充滿期待,但如今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特斯拉(Tesla) 推出了Semi電動卡車,沃爾沃(Volvo)、戴姆勒(Daimler) 等傳統重卡巨頭也紛紛進場,讓Nikola的競爭壓力倍增。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產業龍頭特斯拉,也因市場需求減弱而遭遇銷量下滑,這顯示整體電動車市場正在降溫,而對於尚未建立規模經濟的新創企業來說,生存空間將變得更加狹窄。

曾經的市場寵兒,如今的倒閉名單,電動車泡沫破裂?

電動車市場曾是投資者眼中的明星產業,但近年來,隨著資金鏈斷裂、需求下滑、競爭加劇,不少電動車新創企業紛紛倒下。最新破產的Nikola,只是這波倒閉潮中的一環。

這些公司當初在低利率環境下透過SPAC上市,資本市場願意為「未來概念」買單,但如今,高利率環境讓資金成本飆升,投資者對「燒錢模式」不再寬容。現在的市場,不只看「願景」,更重視「現金流」與「獲利能力」。

究竟電動車新創企業的未來會如何?哪些公司仍在苦撐?哪些已經走向終點?以下為幾家電動車新創公司的最新境況:

 

🚗 Rivian:相對穩健,有大金主撐腰

與Nikola相比,Rivian的情況要好很多。該公司雖然面臨市場壓力,但擁有福斯集團(Volkswagen)的資金支持,讓它在電動車新創中處於較穩定的狀態。

關鍵優勢:

🔹2023年福斯集團投資加碼至58億美元,支援Rivian開發新世代電動車。
🔹目前專注在電動皮卡與SUV市場,與特斯拉Cybertruck競爭

 

🚗 Lucid Group:靠沙烏地金援苦撐

Lucid以豪華純電動車為主打,目標對標特斯拉的高端市場,但市場需求仍不明朗,銷售成績未達預期。

關鍵優勢:

🔹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是最大股東,2024年8月再注資15億美元。
🔹2024年10月,透過股票銷售募得16.7億美元,資金鏈暫時穩定。
🔹正在推新款SUV Gravity,試圖提升市場佔有率

 

🚗 Lordstown Motors:鴻海投資破局後走向終點

Lordstown原本專攻電動皮卡市場,並與台灣鴻海(Foxconn)談判投資合作,若成功,將獲最多1.7億美元資金支持。但由於資金不足、合作破裂,最終導致破產。

關鍵敗因:

🔹產品未能如期交付,影響市場信心。
🔹與鴻海的投資談判失敗,公司無法籌資。
🔹2023年6月正式申請破產,市值從高峰的10億美元跌至不到1億美元。

 

🚗 Fisker:投資告吹後陷入困境

Fisker專注於Ocean電動SUV,但在需求不振、融資困難的雙重壓力下,難以維持運營。

關鍵敗因:

🔹原計劃與日產(Nissan)談判投資,但最終破局,導致無法獲得3.5億美元資金支持。
🔹2024年,正式申請第11章破產,資產與負債估值分別落在5億至10億美元與1億至5億美元之間

 

🚗 Proterra:曾獲高估值,如今無法支撐營運

Proterra專注於電動巴士與電池技術,曾獲政府與市場高度關注,但資金問題讓它走向破產。

關鍵敗因:

🔹SPAC上市後估值高達16億美元,但未能維持資金流動性。
🔹產品獲得公共運輸市場青睞,卻因量產與供應鏈問題無法達成盈利目標。
🔹2023年8月,申請第11章破產,宣布重組業務。

產業趨勢:燒錢模式不再,市場進入「淘汰期」

從Nikola的破產到Fisker、Lordstown等一連串新創車廠的倒下,可以看出電動車市場正進入新一輪的淘汰賽。

✔ 資金鏈不穩的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 市場不再盲目支持「燒錢換增長」,更重視現金流與獲利能力
✔ 傳統車廠加速轉型,競爭加劇,新創企業更難突圍

當年許多電動車新創企業透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在低利率時代獲得充足資金,市場也樂於為「未來概念」買單。但現在情勢變了,美國聯準會(Fed)自2022年起連續升息,資金成本飆升,使這些高度資本密集的電動車企業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

Nikola的破產,不只是個別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泡沫開始破裂的徵兆。過去,市場關注的是「成長潛力」,但現在,投資人更在意「現金流穩不穩?有沒有獲利?能不能撐過市場低潮?」

電動車產業的下一步,不再是「畫大餅」,而是誰能真正賺錢,誰就能活下去。

延伸閱讀:
電動車|Rivian 不再獨賣亞馬遜,電動廂型車全面開放企業採購,物流、零售、政府車隊都能買! 電動卡車|氫能夢碎? Nikola 傳出資金危機,正評估破產選項 自動駕駛|Rivian宣布自駕突破計劃:2025年實現免持方向盤,2026年挑戰完全自駕,連看路都省了!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電動車
氫能車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