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H-1B簽證從抽籤到高額收費 — 美國科技人才之門正在關閉?

2025年09月20日 09: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H-1B簽證是美國規模最大的臨時工作簽證制度,每年總額為8.5萬個,其中6.5萬個分配給一般申請人,另有2萬個保留給擁有美國碩士以上學位的高學歷人才。申請必須由美國雇主提出,並在名額超過時透過隨機抽籤決定進入審核的對象。

抽籤一般在每年4月初進行,經核准者可自同年10月1日(新財年的開始日)起獲得工作授權。以往申請成本相對低廉,僅需支付215美元的登記費與780美元的I-129表格費用,另加少量附加成本。對外籍專業人士,尤其是資訊科技與其他高技能領域的從業者而言,H-1B一直是進入美國就業市場的主要管道。

然而,需求遠高於供給已成為常態。

以2025財年(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為例,美國公民與移民服務局(USCIS)在2024年12月2日就宣布名額已額滿,包括65,000個一般名額與20,000個高學歷名額。這意味著在財年開始僅數月內,所有名額便被用盡,反映出簽證競爭的激烈程度。

地理與產業分布差異

H-1B持有人在美國的分布並不平均,而是集中在特定產業聚落所在的大都會區。根據 Pew Research 對2010年至2016年的研究,紐約大都會區共獲得 247,900份(佔全球核准總數的29%),遠高於達拉斯(74,000份)與華府(64,800份)。若以勞工人口比例衡量,德州 College Station 的比例最高,每百名勞工中多達 32人持有H-1B;相較之下,新澤西 Trenton 只有 5人

這些差異反映出產業需求的驅動力:紐約聚焦於金融與專業服務,帶動對外籍金融與專業人才的需求;德州則同時結合能源、學術與科技產業,因此需要大量工程與研究人員;至於矽谷,則因全球科技研發與創新的核心地位,成為軟體與高科技工程師的主要落腳點。

進一步觀察申請來源,2024財年數據顯示,印度籍申請人佔71%,中國則佔 11.7%,遠高於其他國家,凸顯印度與中國在資訊科技與工程領域對美國產業的重要人才供給角色。

根據2020年一份調查,印度移民在美國非公民群體中,有近三分之一持綠卡,超過四分之一是依靠H-1B工作簽證到美國,其家屬透過H-4簽證也占近兩成。

川普上任後的嚴格審查

川普長期批評H-1B被濫用,認為外籍勞工壓低薪資、侵蝕美國本土勞工的就業機會。這種立場在他第一任期內COVID-19疫情引發大規模裁員時達到高峰,川普政府以「保障美國勞工」為名,宣布暫時禁止外籍簽證。

數據清楚顯示收緊趨勢:根據「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NFAP),H-1B的拒簽率在歐巴馬第二任期中期僅 6%,但川普上任後逐年攀升,FY2018達 24%,FY2020更高達 30%。進入第二任期後,限制延伸至制度性規範。2025年2月,USCIS要求申請提交更完整的僱傭細節,並規定續期必須親自遞交,同時針對「轉包外包」提出更嚴格規範。許多企業因此反映,H-1B員工承受前所未有的審查壓力。

史上最嚴厲的新規:高額收費與黃金卡

最終在2025年9月19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H-1B簽證須繳交每年10萬美元的費用,三年期總成本高達30萬美元,成為歷來最嚴厲的改革。同時,他還提出「黃金卡」方案,只要支付100萬美元,即可直接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與入籍途徑。

產業與市場反應

政策一出,市場立刻反應。Cognizant Technology Solutions(CTSH-US) 股價下跌近 5%,印度科技巨頭 Infosys(INFY-US) 與 Wipro(WIT-US) 的美股跌幅在 2%–5%。僅在2025年上半年,Amazon(AMZN-US) 及 AWS 就獲批逾 12,000份H-1B,Microsoft(MSFT-US) 與 Meta Platforms(META-US) 各自超過 5,000份。若依新規計算,這些企業的簽證成本可能達數十億美元

數據反駁「廉價勞工」說法

不過,數據揭示了與川普說法完全不同的面向。根據USCIS在2020財年的研究,H-1B受益人中約 70%從事電腦相關職業,核准數達30萬件;其次是建築、工程與測量等專業,而這些正是美國長期存在人才缺口的領域。

同時,《H-1B專業職業工作者特徵報告》顯示,H-1B持有人的年薪中位數達 10.1萬美元,遠高於美國全職勞工的平均薪資,顯示他們並非廉價勞動力,而是高階技術人才。加上來自 Myvisajobs.com 的數據也證實(下圖),美國主要科技公司如 Google、Amazon、Microsoft、IBM、Apple、Intel 與 Facebook 在 2019財年所提交的勞動條件申請(LCA)中,申請職位平均薪資多在 10萬至16萬美元之間,這些公司現在受到最多影響。

分析人士警告,若持續收緊政策與提高成本,企業恐將研發與高附加價值職位外移,長遠來看將削弱美國的創新力與競爭優勢。

國際與法律爭議

最後,這項新規也引發法律與國際爭議。美國移民理事會指出,國會僅允許政府收取與審核成本相關的費用,而非高額「政策性課徵」,因此10萬美元費用的合法性存疑。不過,川普政府則辯稱,這樣的收費能堵住「濫刷抽籤」的漏洞,避免名額被外包與仲介公司大量佔用。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