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支付商業同業公會今 (1) 日正式成立,首屆理事長、全盈支付總經理劉美玲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電支發展史歷經十年,第一個千萬用戶花了五年才達到,第二個千萬只用了 2 年,目前已突破 3300 萬,未來會持續拓展鄉村、夜市等場景,提升滲透度,9 成以上指日可待;此外,今年越來越多電支業者與移工小額匯兌公司異業結盟,她分析主要原因在於此市場具備明顯的利基化發展潛力,也符合普惠金融政策導向。
談到台灣電子支付整體發展時,劉美玲表示,目前國內電支使用率已超過 6 成,累計開戶人數達 3300 萬人,每月代收付金額也突破 200 億元大關,但目前仍集中在都會區,展望未來,公會將積極推動支付在偏鄉、商圈及夜市等場景的滲透,目標是提升至 9 成以上。她指出,「透過公會整合資源與平台力量,讓更多民眾熟悉電子支付,尤其是偏鄉和夜市商圈的消費場景,這是未來努力的重點。」
此外,跨境支付也是產業未來發展重點之一。劉美玲表示,台灣民眾與觀光客出國、來台旅遊頻繁,跨境支付需求逐年增加,公會將協助業者實現國際接軌,使民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使用熟悉的支付方式,提升便利性,也帶動觀光經濟。
談及公會未來任務,劉美玲指出,首要任務是與主管機關密切溝通,協助法規與產業發展接軌;其次是走入偏鄉推廣電支服務,提高民眾認知;同時持續推動自律公約與教育訓練,確保會員業者遵循資安與行銷規範,共同促進產業穩健發展。
談及移工小額匯兌市場,劉美玲指出,電子支付業務發展分為規模化與利基化兩大方向,「移工市場就是一個典型利基客群」,吸引業者競相投入。她說,移工群體長期面臨支付及金融服務痛點,例如匯款安全、交易保障不足等,電子支付平台除了提供匯兌服務,還能延伸到消費場景,為移工提供更安全、便利的金融體驗。
劉美玲指出,「過去很多移工的匯款是透過地下管道,存在資金不安全的風險,而電子支付機構受主管機關監管,能保障交易安全,也符合資安、顧客權益等要求,對於業者開拓新市場非常重要。」
她也強調,隨著台灣經濟對外籍勞動力的依賴增加,移工群體對國內消費與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提升。業者若能提供符合需求的支付服務,不僅拓展新市場,也可實現普惠金融的政策目標。
對於移工支付市場的接受度,劉美玲指出,不同國籍的移工使用習慣各異,市場仍有發展空間。此外,業者在資安、服務品質與創新體驗上都需持續投入,以贏得移工用戶的信任。
此外,隨著新興支付服務如「先買後付」的興起,相關業者可以贊助會員方式參與,形成產業生態鏈的合作模式,公會也會持續關注虛擬貨幣及穩定幣等新型支付工具的法規動向,探索未來可行的發展角色。劉美玲強調,電子支付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金融普惠、消費便利與國際接軌的重要平台。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