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英國國營能源公司 GB Energy,目標是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與能源自主。但其太陽能板仍大量依賴中國進口,供應鏈更被指涉及新疆強迫勞動。
對此,英國政府已決定立法,明令禁止 GB Energy 使用任何涉入此類爭議的太陽能設備。
綠能轉型的宏願與初步實踐
在2023年英國首相宣布成立GB Energy,定位為「未來英國能源戰略的核心」。這家公司預計扮演綠能投資者與產業促進者的角色,不僅要加速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部署,也希望能在降低能源帳單與提高能源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GB Energy在2025年3月宣布首項投資案:斥資2億英鎊在全國各地學校與醫院安裝太陽能板,象徵其對公共基礎建設綠化的承諾。( 見此報導 )
然而,該項目也引發質疑,若所使用的太陽能板來自涉嫌人權侵害的中國供應商,這樣的綠能發展是否仍符合「永續與倫理」的核心價值?
供應鏈的道德與地緣政治風險
全球太陽能產業目前極度集中。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中國掌握超過80%的全球太陽能板生產能力,其中多晶矽等關鍵材料來自新疆地區。
而根據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的研究,這些地區的部分工廠涉嫌以強迫勞動形式動員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參與製造流程。
儘管中國政府否認所有指控,但西方國家已開始行動。而美國早於2021年起,便以《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UFLPA)為基礎,禁止涉及新疆原料的太陽能產品進口。
歐洲議會也在討論類似機制,在此背景下,若英國希望GB Energy成為「道德綠能」的象徵,勢必需要與中國供應鏈保持距離。
轉身不易:去中國化的挑戰與選項
英國面對的不只是政治抉擇,更是實質挑戰:政府預計在2030年大幅脫碳其電力部門,太陽能裝置容量需成長三倍。若切斷與中國的採購鏈,是否會影響達標可能性?
那麼,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其實英國可以採取多層次策略:
☀️促進本地製造與技術研發:透過補助與稅務優惠,重振本地太陽能模組與關鍵材料的製造業,如模仿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的作法。
☀️與友邦建立「潔淨供應鏈聯盟」:加強與亞洲各國具備太陽能製造能力、且政治價值相近的國家合作。
☀️推動歐洲集體採購與認證制度:提升歐盟內部在原材料與製造端的整合力,打造「歐洲標準」以取代對中國依賴。
結語:從依賴到自主,能源戰略轉型的契機
英國對GB Energy的政策定位,已從能源經濟問題,轉化為一場融合倫理、人權、戰略與自主的綜合博弈。
當太陽能這項「綠色能源」的背後可能藏有骯髒的生產真相,選擇轉身,不僅是一種道德態度,更是一項戰略抉擇。
若英國能在未來數年內成功建立可靠且道德的綠能供應鏈,不僅可望維持其在全球永續轉型浪潮中的領導地位,更可能成為歐洲與G7國家走向「戰略去風險化」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