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印度正準備啟動計劃鬆綁現行《民用核能責任損害法》(Civil Nuclear Liability Damage Act),刪除供應商在核能事故中無限責任的條款,轉而採取類似國際標準的「營運者負責」機制。
這不僅是印度核能發展的重大轉折,更可能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版圖中的一顆關鍵拼圖。
印度押注核能:能源轉型下的現實選擇
根據規劃,印度預計在2047年前將核電裝置容量擴增12倍,達到100GW。
對於一個年年面臨用電高峰、同時承諾2050年代達成淨零排放的開發中國家而言,核能不僅提供相對穩定的基載電力,還可顯著降低碳排放密度。
相較太陽能、風能的間歇性與土地需求,核能成為最符合都市化、高耗能產業發展需求的低碳選項。然而,過去十五年來,印度核能發展卡在一項歷史陰影下的制度枷鎖。
從Bhopal到核責任法:風險記憶如何阻斷外資?
印度2010年通過《民用核能責任損害法》,起因可追溯至1984年的Bhopal毒氣外洩事件,一場發生於美資聯合碳化工廠的悲劇,導致逾5,000人死亡,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工業災難之一。
當時,外資企業的賠償責任爭議長年延燒,促使印度政府在日後擬定更為嚴格的企業責任機制。根據該法,核能設備供應商在事故中需承擔無限賠償責任,此規定雖初衷為保障公共利益,卻反讓西方企業卻步。
包括美國通用電氣(GE)與西屋電氣(Westinghouse)等從未實質進場參與核電建設,使得印度與美國於2008年簽署的民用核能合作協議陷入停滯。
修法重點:供應商責任限縮,轉由營運者承擔
根據三位印度政府高層透露的新法草案,修法將刪除對供應商「無限賠償」的條款,未來若發生事故,營運單位才是第一責任人。
供應商的責任將被限制於合約金額內,並受限於合約指定的責任期限。此外,對於小型核反應爐的營運者,政府還擬設定更低的賠償上限(約5,800萬美元),大型反應爐則維持目前的1.75億美元上限。
這樣的改變,將使印度的核能風險制度更接近國際常規,例如法國與俄羅斯皆由政府擔保本國供應商的責任,亦符合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及OECD核能機構(NEA)推崇的「營運者原則」。
背後的盤算:核能是能源、也是談判籌碼
修法的另一層動機,是重啟與美國的貿易談判。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調整核責任制度,將大幅解除美方企業疑慮,是促成雙邊貿易協定(目標2030年達到5,000億美元)的重要籌碼。政府希望能在7月的季風會期中通過此案,為談判爭取更多彈性空間。
同時,這也為印度私部門進軍核能產業鋪路。目前已有Reliance、Tata Power、Adani Power與Vedanta等大型企業與政府洽談核能投資案,每家可能投入超過50億美元,意味著印度正從國營主導轉向市場化的能源轉型模式。
能源轉型的兩難:核能是希望還是風險?
儘管核能在去碳化路徑中提供關鍵助力,但它並非無風險。
事故風險、廢料處理、安全文化與公共接受度,仍是推進核能不可忽視的議題。尤其在風險轉嫁至營運者後,如果未來私營企業參與核能營運,又是否有足夠能力承擔其社會責任?
印度選擇在風險與綠能之間取中,代表一種對能源現實的妥協。而這樣的改革,也可能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樹立一種新的「核能治理模型」——在民間投資、國際技術引入與氣候承諾之間尋找平衡。
結語:核能轉向新階段,印度能否領航?
印度的核能修法,表面是商業法律調整,實質卻攸關全球能源轉型策略的選擇與競逐。當世界各國都在尋找穩定、低碳且具規模性的電力來源時,核能的角色正在重估。
未來幾年,印度是否能成功引進外資、擴建核能容量,並在不犧牲安全與公信力的情況下實現能源轉型,值得全球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