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政府宣布,將於2026年1月在南鳥島附近專屬經濟海域(EEZ)啟動深海稀土泥漿的試採計畫。該地點距東京約1,900公里,海底深度介於5,000至6,000公尺,經調查已確認蘊藏富含稀土元素的泥漿。此項目為全球首例嘗試從深海海底開採富含稀土的泥漿,並進行分離與提煉試驗。
國安導向計畫,不以企業營利為目的
計畫由日本內閣府推動,為強化海洋與經濟安全的一環,採公部門主導、不開放民間獲利。內閣府國家創新海洋平台計畫總監石井正一明言,目的是確保日本國內關鍵礦物供應、強化國安,並非為民間企業創造商機。
此舉回應中國近期收緊稀土合金、混合物與磁體的出口政策。作為全球稀土主要供應國,中國此舉引發製造業對供應鏈中斷的擔憂(相關報導),也促使日本加速布局替代來源。
目前,在已探獲的海底泥漿中,包含釹(neodymium)與鏑(dysprosium),兩者為電動車馬達磁鐵的重要原料;另含鋱(terbium)與鈰(gadolinium),前者可用於風力發電機、電動車與MRI等醫療設備中的高效永磁體,後者則常見於MRI顯影劑、雷射與磁性材料等高科技用途。這些元素均屬戰略性稀土,供應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先進產業發展。
預計一年後進入試營運
開採技術將由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支援,使用深海探測船舶與管線設備自海底抽取泥漿。泥漿將運至日本本土分析其稀土含量。若前期試採順利,計畫將於2027年1月啟動可日產350公噸泥漿的運轉系統。
目前相關投資金額與稀土儲量尚未公開,但整體計畫全由日本政府出資,屬於國家級長期戰略工程。這代表日本不僅著眼於技術驗證,更將此視為推動資源自主,以降低對中國供應的依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