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cing Fatigue|Pepsi與P&G的漲價策略,開始行不通了~

2025年04月24日 22:08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TPG

今天,百事可樂(PEP-US)和寶僑P&G(PG-US)先後下調全年財測,對產業觀察者來說,PepsiCo 和 P&G 所賣的大多是日常消費品,價格通常不高,理論上消費者應該對漲價相對「無感」。但這次的情況顯示,即便是日用品,消費者也開始算得更精、更挑剔。

事實上,這兩大日用零售巨頭過去幾年都是靠漲價來吸收原物料與物流成本的上升,但從最新財報來看,這條路似乎已經走到極限。就連擁有強大品牌溢價能力的企業,也無法抵擋住消費動能的疲弱與銷量的下滑。

價格繼續漲,消費者卻不再買單

根據百事可樂2025年第一季財報,平均售價雖然提高了3%,但銷量卻下降了2%。換句話說,漲價雖然暫時撐住了營收,但實際賣出去的東西變少了,EPS也只達到1.48美元,略低於市場預期。公司財務長還表示,最近幾個月消費者信心直直落,他們對消費前景的看法,比三個月前還悲觀。

關稅成為新變數,成本壓力全面升溫

除了消費疲軟,百事還面對來自全球的新挑戰:關稅。以PepsiCo為例,財務長Jamie Caulfield在2025年第一季財報會議中指出,新增的美國關稅是他們調整全年盈餘預測的三大主因之一。雖未具體揭露影響金額,但市場分析普遍估計,PepsiCo潛在面臨的關稅成本可能高達數億美元,特別是來自墨西哥與歐洲的原物料、包裝與成品進口。

對照寶僑(P&G)的財報說法,其管理階層指出若關稅全面實施,每年可能增加高達15億美元的成本壓力,約占其年度營運成本的3%左右,對利潤率形成實質威脅。

儘管PepsiCo表示正積極調整原料採購來源(如將更多供應鏈轉移至北美或亞洲其他地區),但這些調整涉及重新簽約、物流重整、甚至產能擴建,短期內難以見效。對整體營運效率與毛利率而言,都是一場長期硬仗。PepsiCo坦言,這是導致下修盈餘預期的主因之一。儘管公司試圖透過調整供應鏈來緩解衝擊,但產業鏈的調整需要時間,且牽一髮動全身,對整體營運效率與毛利率形成不小挑戰。

便宜也不一定有人買,小包裝策略有風險

為了因應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百事大力推動2美元以下的小包裝零食與飲品,主攻便利商店與即時消費情境。然而這種策略效果有限——銷量短暫拉抬,卻拉低整體利潤率。分析師指出,若未來品牌過度依賴「拆包賣」與促銷,恐怕會壓縮品牌價值空間,也難以支撐長期成長所需的資源。

PepsiCo端出轉型三招

除了推出小包裝商品外,PepsiCo也正加快轉型腳步,在產品組合上強化「功能性與健康性」的佈局。從去年收購Poppi益生菌氣泡水品牌、到加速無人工色素與自然成分的推廣,PepsiCo明顯意識到品牌的下一波成長必須來自「健康訴求」。此外,公司也開始強化對GLP-1用戶(控糖減重族群)的研究與因應,嘗試開發更適合的產品選項,像是高纖、低糖、強調水分補給的品項。

在供應鏈方面,公司正在重新調整原料與製造基地配置,降低對高關稅進口地區的依賴,同時強化北美與亞洲的本地供應網絡。

P&G:回歸基本面,強化成本控管與創新步調

相較之下,P&G面對關稅與提價疲勞的策略則偏向「穩健型操作」。首先,他們強化了對成本的控制能力,包括優化製造流程、減少包裝浪費、整合供應鏈與提高自動化比例。這讓他們能在面對關稅增加時,至少部分對沖額外成本。

其次,P&G透過差異化創新延續品牌價值。他們近年在高端護理與環保清潔產品上持續推出新品,例如含再生包裝的洗衣精、強調敏感肌膚友善的衛生用品,這些都瞄準對品質與可持續性有高需求的中高階消費者族群。

與PepsiCo相比,P&G目前對小包裝與價格促銷的依賴相對較低,更重視「品牌升級」與「消費情境創新」。他們的策略顯示,在價格難再調整的時代,維持消費者信任與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將是抵禦經濟波動的核心競爭力。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零售消費
民生消費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