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國陶氏化學 (DOW-US) 位於德州自由港(Freeport)的化工廠本週發生火災產線因此停擺,事件發生後引發市場對聚乙烯(PE)供應吃緊的疑慮,週四(10/9)帶動塑化族群股價上揚。
火災衝擊供應鏈,台股塑化族群齊揚
事故集中於陶氏德州廠區內部區塊,所幸全體員工均已平安。該廠年產能達 200 萬噸的聚乙烯(PE),為陶氏在美國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產品佔美國出貨近 50%、約為全球銷售比重的 20%,停產將影響供應,並推升美國內部價格,同時減少亞洲地區進口壓力。
在消息傳出後,台灣的塑化族群股走強,台聚 (1304-TW) 與亞聚 (1308-TW) 早盤即攻上漲停,分別收在 11.05 元與 12.90 元,漲幅達 9.95% 與 9.78%。
台達化 (1309-TW) 收 11.50 元,上漲 6.48%;華夏 (1305-TW) 收 11.95 元,漲幅 6.69%;國喬 (1312-TW) 收 10.2 元,漲幅 5.37%;中石化 (1314-TW) 收 7.39 元,漲幅 2.21%。整體塑膠指數收 123.91 點,上漲 2.23 點、漲幅 1.83%。近期各公司也陸續公布 9 月營收。
台聚 (1304):高值化布局持續推進
2025 年 9 月營收 36.14 億元,月增 7.02%、年減 12.67%;前九月累計營收 342.27 億元,年減 10.83%。台聚成立於 1965 年,為台灣第二大石化集團,主力產品包含 LDPE、EVA、HDPE 與 LLDPE,年產能合計約 28 萬噸。旗下事業橫跨華夏、台達化、亞聚與越峰等子公司。2025 年上半年 EVA 銷售結構中,太陽能級佔 48%、熱熔膠 25%、發泡 27%;中國市場比重已降至 18.8%,顯示正加速轉向高附加價值與非中國市場。
太陽能搶裝潮推升短期需求,使 EVA 價格回穩,公司 9 月受惠行情改善並調整出貨策略。產品組合上,持續擴大高 VA 與熱熔膠產品比例,並開發 CBC 與差異化材料,同時將外銷重心轉往印度、越南等市場。為提升原料調度彈性,公司正建置乙烯儲槽、尋求低價料源,若順利有望幫助成本控管。
不過台聚中國新建產能龐大,市場預估 2025–2026 年仍將壓抑 EVA 價格與利差。同時,受到油價與乙烯波動恐持續侵蝕毛利率,且美國關稅政策、終端需求波動將影響出貨節奏。
華夏 (1305) :印度利多支撐但需求疲弱
2025 年 9 月營收 7.44 億元,月減 3.20%、年減 19.23%;前九月累計 73.85 億元,年減 13.54%。華夏成立於 1964 年,為國內第二大 PVC 製造商,擁有頭份與林園兩座工廠,合計年產能 45 萬噸。透過持股約 87% 的台氯形成上游 VCM 到下游 PVC 加工品的垂直整合架構。產品以 PVC 與 VCM 為主(約占 68%),主要外銷市場為印度、孟加拉與東南亞。
印度反傾銷終裁有利華夏,每噸課稅僅 22 美元,競爭力明顯優於同業。雨季結束後傳統旺季到來,有助提升拉貨動能。華夏擁有自有原料供應與儲槽調度優勢,能減輕原料波動影響,並推動高附加價值產品開發與研發佈局。
不過受到中國低價外銷造成亞洲市場價格承壓,乙烯與 EDC 價格波動進一步壓縮利差。美印關稅與認證政策不確定仍可能改變市場流向,且高價原料庫存增加跌價風險。同時匯率波動在第二季也對獲利造成衝擊。
亞聚 (1308):差異化產品穩定貢獻
2025 年 9 月營收 5.41 億元,月增 17.57%、年增 41.17%;前九月累計營收 43.42 億元,年減 3.05%。主要生產 LDPE 與 EVA,總產能約 15 萬噸,擁有四套高壓釜式生產線。2025 年上半年產品結構以塗覆級 Lami 佔 43%、太陽能級 18%、發泡級合計 39%。
塗覆級產品在市場占比高且毛利穩定,公司積極拓展海外銷售。LDPE 需求回升帶動上半年銷量創五年新高,並具備靈活產能轉換能力。短期內太陽能搶裝與補庫動能亦支撐報價。
EVA 新增產能壓力持續,價格恐被長期壓抑;乙烯成本高檔亦削弱利差。轉投資與業外虧損(如古雷石化)影響 EPS,美國對等關稅與終端需求波動仍構成挑戰。存銷比自 6 月起偏高,若需求回落恐形成庫存壓力。
台達化 (1309) :營收下滑但區域分散顯效
2025 年 9 月營收 11.58 億元,月增 7.35%、年減 30.99%;前九月累計 114.74 億元,年減 17.56%。台達化成立於 1960 年,主要生產 ABS、SAN、GPS(通用級聚苯乙烯)、EPS 與玻璃棉,ABS 年產能 12 萬噸、GPS 10 萬噸。2024 年產品比重分別為 ABS 25%、GPS 22%、玻璃棉 3%,為台聚集團核心成員之一。
台達化積極降低中國銷售比重,2025 年上半年 ABS 外銷非中港市場已達 90%,GPS 約 94%。新興市場接單穩健,並推動再生含量認證及製程優化,以強化高附加應用。維持高開工率,全產全銷策略有助分散風險。
不過中國 ABS 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導致利差縮小;上游 SM 價格波動亦限制獲利空間。下游客戶需求疲軟與關稅變數增加不確定性,匯兌損益波動亦影響獲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