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離岸風電將推向「深海開發」 技術挑戰與高成本推升政府補貼需求、2035年恐難達標

2025年09月09日 12:08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正邁向更深海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技術挑戰與高額資金需求,意味著未來需要更多政府支持。過去靠淺水區低成本開發帶動的快速成長逐漸減速,而隨著台灣半導體產業用電需求擴張,包括台積電(2330-TW)為滿足蘋果(AAPL-US)等大客戶的綠電要求,風電供應成為「必備選項」。

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已從疫情前不到1GW,提升至目前約4GW,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10.9GW,未來五年還有一倍以上的政策增長空間,並在2050年實現60%再生能源占比。不過,市場人士指出,未來開發水深將從60米推進至90米,甚至須轉向仍具高度不確定性的浮動式技術。丹麥Aegir Insights預期,新一輪競標的「躉購電價」可能落在每度電新台幣5至6元,約為燃煤發電成本的兩倍,顯示專案的經濟性風險。

台灣能源局去年取消得標業者必須從本地採購風機葉片等設備的規定,以降低成本並擴大裝置量,但SEMI協會認為這樣的政策急轉彎,加大國內外投資規劃的不確定性。分析人士警告,全球浮動式風電已出現退卻跡象,開發商對未經驗證的技術投資趨於謹慎。Aegir預測,台灣到2035年實際可運轉的離岸風電容量將僅略高於10GW,恐難以達到原訂18.4GW的目標。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離岸風電
再生能源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