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顆自製光學遙測「福衛 8 號」首顆衛星「齊柏林衛星」,於今 (7) 日從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 (TASA) 運抵美國,預計今 (2025) 年 11 月發射,總統賴清德表示,該顆衛星就像已故的導演齊柏林,透過鏡頭讓世界「看見台灣」,期許「齊柏林衛星」未來讓關懷飛得更高、看得更廣,繼續守護台灣,也強調衛星關鍵元件自製率高達 84%,也成為台灣競逐太空市場的重要門票。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他在今年 5 月視導福衛八號整備進度時,就將這首顆衛星命名為「齊柏林衛星」。賴清德強調,導演齊柏林生前以空拍影像記錄臺灣,用鏡頭呈現山林的變遷,展現不同人群如何在這片土地立足,作品喚起社會對環境的關懷,引導我們「看見台灣」,如今這份視野將隨衛星升空而延伸到太空,成為守望臺灣的眼睛。
賴清德說,齊柏林衛星將與後續衛星構成緊密的對地觀測網絡,衛星資料將廣泛應用在國土規劃、農業監測、災害應變與環境保護上,不僅有助於提升國民生活福祉,也能強化整體國家韌性,讓國人能積極應對氣候變遷與地緣風險帶來的挑戰。
國科會主委兼董事長的吳誠文表示,近年全球太空產業快速蓬勃發展,從低軌衛星通訊、遙測應用、太空資源探勘到環境監測,太空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吳誠文指出,據估計 2035 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達 1.8 兆美元,台灣在這波浪潮中應憑藉資通訊、精密機械與電機的產業優勢,透過國家太空計畫累積產學技術能量、取得飛行履歷,帶領國內業者共同進軍這個兆元市場,讓太空計畫可以充分支援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強化國家太空韌性。
TASA 主任吳宗信說明,福衛八號計畫從 2019 年成立,由 3 任計畫主持人接力,經歷關鍵設計審查、組裝與環境測試等關卡,可說是關關難過,幸好在同仁共同努力下,關關都過,齊柏林衛星是台灣隊的心血結晶,其任務酬載、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單元、姿態與軌道控制次系統等關鍵元件與技術,絕大多數均由國內自主研發,自製率達 84%。
國科會指出, 除了遙測取像的主要任務,齊柏林衛星還搭載由成大物理系教授陳炳志團研發的科學酬載「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 (DIAT) 與電子溫度密度儀,用於閃電與電離層相關研究,可觀測電離層及進行地面伽馬射線閃光起源與觸發機制的研究。
「齊柏林衛星」將部署於距離地表 561 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透過地面影像後處理的方式,達到小於 1 米的超高解析度,未來星系布建完成後,將可提供每日多次再訪能力與全球涵蓋的衛星影像,達成台灣即時性衛星資源需求。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