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玉米供應告急!可用庫存恐降至 29 年來最低,市場該如何解讀?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5年2月1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 全球農業市場正面臨一場潛在的供應衝擊!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最新預測,2024-25 年全球玉米庫存(剔除中國)將降至 12 年來最低水準,而可用庫存占需求比率(stocks-to-use ratio)更跌至 1995-96 年以來的新低。

儘管全球玉米產量仍然龐大,但真正可供國際市場流通的庫存已降至 29 年來的谷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反應仍然複雜,因為中國擁有世界上 70% 的玉米庫存,但這些庫存是否會流入國際市場仍是未知數。

供應吃緊!全球玉米市場庫存拉警報

根據 USDA 數據,2024-25 年全球玉米期末庫存預計約8700 萬噸,創下 12 年來新低。若進一步考慮到全球玉米消費需求後,全球庫存與消費比率(stocks-to-use ratio)在剔除中國數據後僅剩 7.8%,這是 1995-96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這樣的情況代表什麼?簡單來說,即使全球總庫存數據看起來仍具備一定數量,但實際上可供國際市場交易的玉米供應卻極為有限,特別是對於那些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例如 日本、韓國和墨西哥,衝擊最為明顯。

影響國際市場的供應緊張主要來自幾個關鍵地區:

🔹 巴西供應下滑:作為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國,巴西的玉米庫存預計將降至 20 年來最低。
🔹 烏克蘭與歐盟產量受限:烏克蘭因戰爭影響出口,歐盟則因氣候變遷導致農業生產下降,玉米庫存降至 10 年來低點。
🔹 美國供應低於預期:美國的玉米庫存雖然仍具影響力,但因為需求超過市場預期,導致供應緊縮。

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全球玉米市場進入緊縮狀態,價格波動加劇

中國玉米庫存高達 70% 為何仍無法緩解全球供應?

儘管中國擁有全球約 70% 的玉米庫存,但主要供應國內市場,並不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這與美國、巴西等主要玉米出口國不同,這些國家大部分玉米是種來出口的,而中國的玉米庫存大多是為了國內糧食安全、動物飼料及工業用途,較少釋放至全球市場。

這種政府保護機制讓玉米主要流向國內糧倉,而非市場交易。

2008 年起,中國政府實施高價收購政策,以高於市場價格的方式向農民收購玉米,鼓勵農業生產,導致庫存大幅累積。直到 2016 年取消最低收購價政策之後,庫存才稍微下降,但仍持續透過補貼支持農民種植,使庫存維持高位。

雖然中國在 2020-2022 年間曾是全球最大玉米進口國,但 2023-2024 年進口量已明顯下滑。

中國玉米進口僅占其總需求的 7%,相比之下,日本、韓國的玉米需求 100% 依賴進口,墨西哥超過 50%。

即便中國擁有龐大庫存,對於國際市場的實際供應幾乎沒有幫助,因此全球玉米市場仍持續面臨供應短缺壓力。

美國玉米庫存下降 但農民準備擴大種植應對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玉米出口國,美國的庫存變化對市場影響重大。因此,這場供應危機的解決關鍵就在於:美國今年春天的種植情況與天氣條件。

根據 USDA 預測,2024-25 年美國玉米庫存與消費比率(stocks-to-use ratio)將降至 10.2%,低於去年 11.8%,也低於過去 10 年的平均值 12.5%。

儘管如此,市場仍認為美國有機會透過擴大種植來彌補供應缺口:

🔹 美國農民計畫擴大玉米種植
由於玉米價格維持在相對高檔,美國農民可能擴大播種面積,這將影響 2025 年的供應走勢。

🔹 天候條件仍是關鍵變數
如果 2025 年的氣候條件良好,美國的玉米產量有望回升,進一步緩解全球供應壓力。但如果發生乾旱或極端氣候,市場供應將持續吃緊。

結論:看天吃飯

短期內玉米價格可能維持高檔震盪,但市場仍需觀察美國種植計畫及全球氣候變化,以判斷價格後續走勢。

這場全球糧食市場的變局,仍在持續發展中。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農糧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