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金額僅2800億元,不僅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000億元,更較3月的3.64兆元出現斷崖式下滑。
這項數據的出爐,儘管季節性因素使得4月本就屬於信貸淡季,仍讓市場對政策傳導效果產生疑問。就在人民銀行宣佈多項刺激措施、並加大流動性投放之際,信貸卻出現如此劇烈萎縮,意味著資金的供應端雖然寬鬆,但需求端卻極度保守。
低貸款 + 高 M2:不對稱的金融現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4月新增貸款創出罕見低點,但M2貨幣供應年增率卻達到8.0%,超過市場預期的7.3%,也高於3月的7.0%。這反映出整體流動性並不短缺,但資金並未有效轉化為企業投資或家庭消費支出。
新增貸款迅速降溫主要來自幾個原因:
🔺房地產低迷:家庭部門貸款減少5216億元,顯示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影響民眾的購屋與消費意願。
🔺企業避險心態:企業貸款亦顯著下滑至6100億元,相較3月的2.84兆元,顯示企業在面對貿易環境與內部需求不確定時,傾向壓縮投資與槓桿操作。
🔺地方債與融資平台風險上升:在房地產與地方政府風險升高之際,銀行本身亦趨於保守,風控審核標準提高,間接壓縮了信貸可得性。
刺激政策為何無法驅動信貸?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已推出多項政策,包括降息與流動性注入,以試圖對抗外部風險與內部信心低迷。但貸款總量的持續放緩、以及新增貸款與M2走勢的背離,反映出政策刺激未能有效滲透至實體經濟。
分析指出,市場信心受到多重因素壓抑,包括房地產長期低迷、地方債務風險上升、以及與美國的貿易戰升溫。這些結構性壓力使得企業不敢擴張、家庭不敢負債,導致貨幣政策工具的邊際效益顯著下降。
「信心赤字」才是中國經濟的最大障礙
整體而言,中國當前的經濟挑戰,並非單純的資金不足,而是信心與預期的缺口過大。
新增貸款驟減的背後,是家庭與企業面對長期不確定性的避險行為。即便央行持續提供資金,若無法恢復借貸者的信心,資金將繼續滯留於金融體系,無法驅動實體經濟復甦。
在政策工具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修復市場信心,將是未來決定中國經濟走向的關鍵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