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5%,創下五個月來最快增速,高於市場預期的0.4%。然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仍持續處於通縮狀態,反映出消費者支出表現不均,以及製造業活動低迷。
經濟學家表示,中國今年可能仍將面臨通縮壓力,除非政府能夠有效刺激疲軟的內需。此外,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也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額外壓力。
通膨回升,但仍遠低於官方目標
📍1月CPI月增0.7%,略低於市場預期的0.8%。
📍核心通膨(不含食品與能源)則由前一個月的0.4%上升至0.6%。
📍2024年全年CPI僅上升0.2%,與前一年持平,遠低於政府設定的3%目標,這也意味著中國已連續13年未能達成官方的通膨目標。
1月數據受到春節假期提前的影響。今年春節假期落在1月,而去年則在2月。導致消費者在節前囤積食品等物資,使價格出現短期上漲。例如,機票價格較去年同期上漲8.9%,旅遊相關通膨達7.0%,而電影與演出門票價格則上漲11.0%。
儘管春節期間中國消費者在電影、購物、餐飲和國內旅遊方面的支出增加,但人均消費成長率僅1.2%,遠低於2024年同期的9.4%。這顯示出消費者對薪資與就業的信心仍然不足。
製造業需求疲弱,PPI持續下滑
📍1月PPI年減2.3%,與去年12月的跌幅相同,且超過市場預期的2.1%降幅。這也意味著工廠端價格已連續28個月處於通縮狀態,顯示產能過剩問題仍未緩解。
根據經濟學家Xu Tianchen的分析,由於工業產品產能過剩,生產者價格短期內難以回升。他指出:「如果以GDP平減指數來衡量,擺脫通縮仍需數個季度的時間。」
此外,1月中國製造業意外收縮,服務業活動也有所降溫,進一步加深市場對經濟成長前景的疑慮。
政策展望:短期內難有大動作
雖然外界呼籲政府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但市場普遍認為,在3月全國人大會議召開之前,中國政府不太可能對貨幣或財政政策做出重大調整。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對決策者而言,目前外部的不確定性似乎比國內經濟挑戰更具優先性。」
目前,中國各省已陸續公布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整體通膨目標仍維持在3%以下,顯示政策制定者預期未來物價水平將面臨挑戰。
展望未來,市場關注中國政府是否會採取進一步措施,以提振內需、穩定物價並應對美國新關稅帶來的經濟壓力。
適合對象:對基本面分析有興趣,希望了解法人如何判斷公司合理價值的人
課程方式:直播 (線上觀看免報名)+實體( 詳見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