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於高雄舉行的「2025台灣氫能與電動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上,中興電工(1513-TW)聯手弘鉅汽車與首都客運,發表台灣第一台氫燃料電池大客車,這代表台灣氫能交通從技術驗證正式進入商用推廣,未來三年也將聚焦亞洲市場,展開示範車隊建置。
整合式合作,從設計到營運一次到位
這次氫能公車的開發,是三家業者各自發揮所長、聯手打造的成果。
- 弘鉅汽車:主導車體設計與整車製造。
- 中興電工:提供燃料電池動力模組與系統整合技術。
- 首都客運:依據營運路線需求,協助測試與落地,讓產品從第一天起就貼近市場。
中興電表示,這次合作延續與首都客運在電動公車計畫中的長期默契,三方整合製造、技術與營運經驗,成功建構出一條完整的氫能運輸價值鏈,具備商業化落地的即戰力。
技術亮點:快速加氫 × 長續航 × 易維修
從性能面來看,這台氫能公車具備三大核心優勢:
- 快速補能:加滿氫氣僅需 7~10 分鐘,遠快於電動公車的充電時間。
- 續航力強:一次加氫最長可行駛 365 公里,適合長途、高頻率、重載等營運需求。
- 系統安全與彈性:搭載 35MPa 高壓供氫系統、國際認證儲氫瓶與即時氣密監控裝置,確保行車安全。
模組化設計也讓維修效率與整合彈性更高,滿足交通業者對穩定運行的基本門檻。
為什麼是氫能?看準產業缺口與未來趨勢
儘管目前電池電動車(BEV)仍是市場主力,但在長途與重載運輸場景中,氫燃料電池車(FCEV)正逐漸浮上檯面,成為彌補電動車侷限的替代解方。尤其是在高頻營運需求上,氫能車展現出幾個關鍵優勢:
- 補能速度快:氫能車加氫時間約僅需 3~5 分鐘,大幅快於電動車動輒數小時的充電流程。
- 續航力強:行駛距離長,不需頻繁補能,特別適合高強度營運的公車或物流車。
- 更高載重效率:相較電動貨車需搭載大型電池、壓縮載貨空間,氫能車的儲氫與燃料電池系統重量較輕,整體運輸效率更高。
這些特性讓氫能車在重型運具領域中脫穎而出,像是南北奔波的長途物流、公車、高速接駁車等場景,逐漸成為其應用主力。
根據優分析產業數據庫資料,全球氫燃料車市場正快速起飛,預計將從2023年的16.5億美元,成長至2028年的79.3億美元,年均成長率高達36.8%,隨著技術成熟與應用需求同步擴大,氫能車可望成為電動車以外的重要替代解方。
下一步:走出台灣、進軍亞洲
中興電與弘鉅汽車計劃未來三年內,結合海外業務網絡與在地技術合作夥伴,打造具示範性與擴展性的車隊輸出方案,積極布局亞洲新能源市場。
根據優分析產業資料庫,亞太地區(APAC)是全球氫燃料車成長最強勁的區域,預估 2023~2028 年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 39.7%,遠高於歐美等成熟市場,市占更將擴大 7.5 %,顯示中國、日本、南韓、印度等地正快速成為全球氫能交通的核心推進力。
對中興電來說,這象徵其氫能事業從技術研發正式進入商轉收割期,公司過去多年專注於甲醇重組製氫,並延伸至二輪、三輪與四輪輕型車款應用,如今再升級至大型公車領域,布局更完整,未來也有機會成為繼重電業務後的第二大成長動能。
台灣氫能的下一哩路:政策與基礎建設決定普及速度
儘管技術已經成熟,但氫能車要真正在台灣普及,仍需政府政策與基礎建設加速跟進,而目前最大的瓶頸在於加氫站的建置成本,一座加氫站造價約為電動車充電站的三倍,加上目前缺乏補助與誘因,讓企業投入意願不高。
目前全台僅有聯華林德與中油各建置一座加氫站即將啟用,數量遠遠不及需求,且多數僅限工業場域使用,尚未建構起一般道路可用的加氫網絡。
儘管交通部早已核准氫能巴士示範計畫,但兩年來仍無業者申請,主因就是補助不足以彌補高昂車價與營運風險,再加上缺乏長期政策方向與產業誘因,企業多半處於觀望。
反觀日本與南韓,年銷量已突破一萬與兩萬輛,正是因政府提供大力補助與建設支撐,加氫站網絡亦已成形,台灣若能比照這類模式,從政策端創造誘因,配合企業現有的製造與研發實力,仍有機會在亞太氫能交通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