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正式推出全新 AI 瀏覽器 ChatGPT Atlas,標誌著網際網路進入「對話式瀏覽」時代。不同於傳統瀏覽器僅作為資訊入口,Atlas 以 ChatGPT 為核心,能理解當前頁面內容,並即時協助用戶搜尋、整理資料、撰寫內容或自動執行任務。其三大創新功能包括「隨行聊天」(Chat Anywhere)、「瀏覽器記憶」(Browser Memory)及「代理模式」(Agent Mode),讓瀏覽器從被動工具轉變為主動助手。外界視此舉為 OpenAI 對 Google Chrome 的正面挑戰,特別是在 AI 搜尋與瀏覽體驗融合的趨勢下,Atlas 有潛力重塑網路生態。然而,要撼動擁有 30 億用戶的 Chrome 並非易事,OpenAI 必須在速度、安全性與用戶信任間取得平衡。整體而言,Atlas 的問世不僅象徵 AI 技術滲透日常使用的新階段,也可能引發瀏覽器產業十年一遇的重大變革。
下週 NVIDIA 將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辦 2025 年 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大會,時間為 10 月 27 至 29 日,市場高度關注其最新 AI 與加速運算布局。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將於 10 月 28 日發表主題演講,預計展示 Blackwell 與 Vera Rubin 系列 GPU 的最新進展,並介紹企業級 AI 推理、生成式 AI 及多平台 GPU 解決方案的應用案例。此次大會同時吸引全球開發者、研究人員及企業領袖,超過 70 場專業講座與實作課程涵蓋量子計算、代理型 AI、遠端感測及智慧製造等多領域。
對台灣產業鏈而言,GTC 也是觀察合作夥伴動能的重要窗口,包括鴻海、緯穎、廣達等在伺服器整機、液冷與高效能 GPU 應用上的市場布局。法人指出,如果 NVIDIA 發布新一代 GPU 或策略合作,將進一步推動 AI 伺服器需求與資料中心建置,利多伺服器與散熱供應鏈企業。此外,NVIDIA 展示的創新應用和工具,也可能影響企業採購與軟硬整合策略,為 2026 年 AI 與高效能運算市場提供指引。整體而言,10 月 GTC 大會將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全球 AI 產業鏈布局與投資趨勢的風向球。
蘋果(AAPL-US)預計將於下週公布最新一季財報,市場普遍關注三大焦點:iPhone 17 銷售表現、AI 功能導入成效與服務業務成長動能。據調查,iPhone 17 系列在美中兩大市場開賣首月銷量優於預期,尤其基本款銷售明顯成長,帶動整體營收回升。另一方面,蘋果在新機中導入「Apple Intelligence」AI 功能,雖仍處早期階段,但市場期待明年將成主要升級動能。服務業務(包含 iCloud、App Store、Apple Music)持續穩健增長,可望再創新高。法人預估,本季 EPS 約 1.45 美元,年增約 7%。若財報優於預期,蘋果股價有機會續創高點,反之,若 AI 應用落後或毛利率下滑,短線恐引發獲利了結賣壓。整體而言,蘋果財報將成為觀察 AI 硬體需求與消費電子復甦的重要風向指標。
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最新資料!近期鴻海股價表現強勢,原因不僅在於其 AI 佈局,更因身為 Apple 供應鏈的重要一員,在如今大家都談 AI 的時代,能擁有與眾不同的優勢,更能推升股價。為此,我特別整理了一份 雙 A(AI + Apple)概念股清單,幫助大家掌握市場熱點。有興趣的粉絲朋友,快到我的 Line(@gp520)輸入「1025」即可免費領取!
9 月以來,台股已大漲超過 3,800 點,看似漲多,但我不斷強調——「目前成分股站上 MA200 的僅 45%!」到了 10 月底,這個現象依舊沒有改變。這代表許多優質個股其實還在低位區,正是絕佳的布局時機,而這些標的我早已鎖定、持續追蹤。
此外也先預告,9 月外銷訂單依舊強勢,預示 10 月營收將續強。等到 11 月營收公布時,這些落後股將迎來補漲行情,表現將相當亮眼!
就像我的經典代表【2327 國巨】,今天逆勢大漲 8.17%!
回顧第三季的精彩四段操作:
6/13 分割前 470 元低接,波段漲 13.83%
9/4 逢低布局 136 元,漲 11.76%
9/16 壓回再進 149 元,漲 23.49%
10/20 再度布局,至今漲 18.09%
四波累計獲利高達 67.17%!
如果你還在觀望、不知道該怎麼選股,現在就是最佳時機。
趕快跟上我,搶先卡位台股直奔 32,000 點的 Q4 資金瘋狗浪!
專案窗口只到今天!
LINE 輸入【1010】
或來電:0800-668-085
也可以到我的直播,來了解我對近期盤勢的看法
股怪教授每日直播,最專業及最有內容的節目,一定要收看呦!
每天都準備最即時的資料,要跟各位投資朋友分享。
並且【按讚 + 訂閱 + 分享】
本公司所推薦分析之個別有價證券
無不當之財務利益關係 以往之績效不保證未來獲利
投資人應獨立判斷 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