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國產化鬆綁第一戰,世紀風電(2072)獲35座水下基礎大單

2025年07月25日 18:05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世紀風電(2072-TW) 7月接下風睿能源海盛風場(Formosa 4)35座水下基礎供應案,鞏固其在台灣水下基礎市場的主導地位。目前其國產化市占率達 67.7%,是台灣唯一具備大尺寸套管式水下基礎製造能力的企業,能承接單座重達 2500 公噸的大型結構。

為應對風機從 9.5MW 提升到 14.5MW,甚至未來 21.5MW 的趨勢,世紀風電持續擴建高規格設施。台北港廠區已啟用 110 米高擎天塔進行大型基礎吊裝,第二座 130 米高塔預計第三季完工,基礎每月產能可達 3~4 座水下基礎,能同步支援兩座以上風場施工。技術層面也引進序列化生產、中大組精度控制、運輸優化等創新工法,提升整體效率與品質。

拓展產能與供應來源,應對亞洲需求成長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報告,預估 2024 至 2028 年全球累計風電裝機總量年均增 9.4%,到 2028 年將達 370GW。其中亞太區將成為主力,預計 2026 年後每年新增 5~8GW,2028 年亞太將占全球離岸風電總體量能 20%,2031 年後亞洲累計安裝量將超過 100GW。

為因應未來東亞與東南亞市場擴張,世紀風電已在印尼巴淡島購地設廠,規劃從當地生產腿管等半成品後運回台灣組裝,預計明年下半年投產。此舉目的在於降低製造成本,提升交貨彈性,並分散產地風險。

董事長賴文祥指出,隨著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加快風場開發,至 2030 年前全球可能出現供應鏈供不應求狀況,國內業者若無自有產能,即使具備資金亦難以取得設備與材料。提前進行海外佈局,對確保長期供應能力具有必要性。

國產化鬆綁後的配套建議

3-3 期風電選商取消強制國產化規定,世紀風電建議政府可在評選機制中加入誘因項目,將「支持本土供應鏈」與「具國產化實績紀錄」的開發商列入加分考量。這項建議並非強制性政策,而是仿效國際做法建立評分機制,鼓勵業者延續本地採購。

目前國際上已有類似模式:

● 日本目標至 2040 年達成 60% 國產化;

● 韓國將本地供應鏈使用比重列入風場評分;

● 英國投入 4 億英鎊強化本地風電供應鏈與技術研發。

此政策調整目的在於建立長期能源自主與產業穩定,不違反 WTO 規範,同時兼顧競爭力與成本效率。

浮式風場技術全球加速

全球風場朝向深水區開發,浮式水下基礎成為趨勢。歐洲已開始商轉,日本與韓國技術快速成熟,英國更將浮式技術列為政府補助項目。

台灣原本由台大與船舶中心主導技術研發,但中途喊停。浮式基礎技術涉及製造、錨定、動力控制等多項技術整合,不像傳統基礎僅靠重力與施工深度。世紀風電主張應重新啟動相關研發機制,銜接國際趨勢,若能在政策、研發資金與產學合作上重啟投入,台灣仍有機會維持早期技術優勢,參與未來深水風場的國際競爭。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離岸風電
風能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