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美歐日台工程塑膠加徵反傾銷稅,最高達74.9%

2025年05月18日 14:56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TPG

2025年5月1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商務部週日宣布,針對來自美國、歐盟、日本和台灣的聚甲醛共聚物(POM copolymers)進口產品,徵收最高達74.9%的反傾銷稅,這項決定代表自2024年5月啟動的調查案正式結束。美國產品被課以最高稅率,歐盟、日本與台灣則分別落在34.5%、35.5%與32.6%左右,部分台日企業獲得較低的個別稅率。

這次反傾銷稅的背景源自中美貿易緊張升溫。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電動車、晶片等商品大幅加徵關稅,中方隨即展開針對性調查。今年1月,中國初步裁定這些POM產品確實存在低價傾銷問題,開始徵收臨時保證金措施,如今正式拍板徵稅。

POM共聚物是一種常見的工程塑膠,可取代銅、鋅等金屬材料,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與醫療等領域。由於具高強度與耐化學性,被視為多功能、高價值的工業原料。中國認為,進口低價POM產品對本土產業構成明顯損害,因而決定加徵關稅保護國內市場。

具體稅率方面,美國產品被課以74.9%,居四地之首;歐盟為34.5%;日本為35.5%,但旭化成(Asahi Kasei Corp)享有24.5%的優惠稅率;台灣平均為32.6%,其中台塑(1301-TW)僅4%、寶理塑料台灣(Polyplastics Taiwan)為3.8%。其中,寶理塑料是全球POM共聚物產能最大廠。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雙方日前達成90天互減關稅的短期協議,似有和解趨勢,並獲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肯定。然而中國此舉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反映雙邊與多邊貿易摩擦尚未完全化解。

同時,在國際層面,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於南韓會議後警告,全球貿易體系正面臨「根本性挑戰」。在此不確定氛圍下,中國的反傾銷措施不僅將衝擊多國塑膠材料出口,也可能重塑亞太供應鏈格局,牽動企業調整布局與貿易策略。

台塑(1301-TW)小知識:

截至2024財年,台塑(1301-TW)的營運重點集中於石化中下游產品的製造與銷售,其主要營收來自高產能、高產量的PVC(聚氯乙烯)苛性鈉(Caustic Soda)HDPE(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Polypropylene)丙烯酸酯(Acrylic Ester)等基礎化學品與塑料原料。工程塑膠只佔有一小部分營收。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塑化產業
塑膠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