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INTC-US)週一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申報文件中,揭露一項震撼市場的新動向:美國政府即將成為其十大股東之一,透過折價入股方式取得10%股份,引發對公司未來營運自主、國際業務拓展及現有股東權益的多重疑慮。
這項交易緣起於拜登政府時期所啟動的CHIPS法案中,尚未支付的57億美元補助款,加上川普政府時期核發給Intel「Secure Enclave」計畫的32億美元資金,總計近89億美元。這些資金將不再以補助形式提供,而是直接轉換為Intel股權。Intel指出,交易完成後,公司在CHIPS法案下當初承諾的義務將視為已履行,預計該筆交易將於8月26日正式完成。
然而,這項安排也伴隨不少潛在風險。首先,美國政府的入股價格為每股20.80美元,較上週五Intel收盤價24.80美元折價約16%,此舉對現有股東將造成稀釋效應,亦可能壓抑短期內股價表現。其次,政府成為主要股東之一,將在公司治理、政策順從及戰略方向上產生實質影響,進一步削弱其他股東的投票影響力。
更關鍵的是Intel的國際營收結構。根據該公司財報,2024財政年度有多達76%營收來自美國以外地區,其中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高達29%。一旦美國政府成為重要持股人,可能導致Intel在其他國家面臨更多監管與外國補貼法規限制,對其海外營收造成不確定性。
Intel在風險因子中也坦言,未來不排除有其他政府機構仿效,將原有的資助或補貼轉為持股模式,進一步降低公司取得未來公共資金的彈性與預測性。
這項政府入股案,也讓人重新聚焦於川普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直接干預。消息人士指出,交易的達成時間點,緊隨Intel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與川普會晤之後。川普曾因其與中國企業的過往關係要求其辭職,這樁交易是否也暗藏政治交換,成為外界高度關注焦點。
在AI與半導體產業正成為地緣政治核心戰場的此刻,Intel的這筆交易既是財政政策工具的再創新,也是企業治理與國家戰略邊界模糊化的警示信號。未來Intel能否在維持全球競爭力的同時,處理好政府持股帶來的內外張力,將成為市場關注的下一個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