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醫材的世界裡,產品再好,如果無法進入臨床使用場景,依然無法轉化成銷售。過去,醫材公司搶攻的都是大型醫院——那裡病患集中、手術量高,是最穩定的採購來源。但歐美市場的結構正在改變:醫療資金與病患流向,正快速轉向日間手術中心(ASC)與專科化設施,例如英國近年積極推動的「surgical hubs」和「community diagnostic centres (CDCs)」。這種通路轉型,正在重塑骨科醫材的競爭規則。
以Smith+Nephew為例,他們沒有只是等著把產品推進醫院,而是直接與英國Standard Health合作,在普爾建立全國首家骨科ASC,把美國成熟的模式複製到英國市場。ASC模式的核心,是將原本需要多日住院的骨科手術,例如肩袖修復、ACL重建、膝與髖關節置換,壓縮到當日完成並出院。這種模式在美國早已成熟,美國全國已有超過6,000家ASC,處理了一半以上的門診手術,平均成本比醫院低40%,病患滿意度高達92%。
這與英國NHS當前的醫療改革方向高度契合。財政大臣Rachel Reeves在就任時的首份預算中,承諾增加226億英鎊的日常支出和31億英鎊的資本投資,其中一部分專門用於新診斷設備與基礎設施,包括surgical hubs和CDCs。
-
Surgical hubs:專為髖關節置換、白內障等選擇性手術設計,常設在獨立場地或大型醫院外圍,確保手術資源不被急診分流。
-
CDCs:專門做癌症、心臟等疾病的檢測與影像檢查,通常設在社區便利地點,例如超市停車場或購物中心。
早期評估顯示,這些新設施確實能提升產能:CDC開業可讓當地檢測量增加高達13%,新建的surgical hubs則讓選擇性手術量提升近22%。但值得注意的是,等候時間尚未明顯下降——部分原因是這些設施仍在初期階段,但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需求被釋放後反而吸引更多病患就診。
對骨科醫材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先發制人的通路機會。與其在大型醫院的長周期招標中與既有巨頭廝殺,不如直接與這些新興的專科中心合作,把器械、植入物與配套耗材嵌入他們的手術標準流程。像Smith+Nephew這樣,透過合作不僅綁定產品使用權,還能在多點複製的擴張計畫中,隨著設施開業自動複製出一條條新通路。
更關鍵的是,NHS等公共醫療系統正在用政策與資金推動這種模式擴張,意味著在未來幾年,這些「小而專」的設施將成為歐美醫療市場的新常態。對想切入歐美市場的新玩家來說,這不只是降低進入門檻,更是跳過大醫院壁壘、直接建立臨床存在感的捷徑。當骨科醫材的客戶群從大醫院轉向ASC與專科中心時,誰能先卡位,誰就能在下一輪市場洗牌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