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消費|美國囤貨潮後誰還會買?從漲價預期看消費行為轉變與剛性需求產業

2025年04月09日 15:2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2025年4月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川普政府即將實施新一輪進口關稅,許多美國民眾開始大量囤貨,擔憂物價將在未來進一步上漲。

53歲的Thomas Jennings在沃爾瑪(Walmart)與Costco大量採買豆類、罐頭和麵粉,他表示:「我正在囤積所有可能需要的東西,因為我相信經濟衰退快來了,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這樣的心態並不孤單。55歲的Angelo Barrio認為零售商終將把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甚至已將20瓶橄欖油和各式物資塞滿地下室的儲藏罐,並表示:「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會需要多少。」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消費者正以囤貨方式因應價格不確定性,試圖在通膨與政策變動下自保。而這波囤貨行為,也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未來的需求會因此被提前消耗,導致市場需求萎縮嗎?當消費者擔心漲價而提前囤貨,雖然表面上看似市場熱絡,但事實上可能只是將未來需求提前消化。若物價壓力與經濟不安持續,後續將面臨需求遞減與消費動能疲軟的挑戰。

搶購潮之後:消費需求會疲軟嗎?

因為預期商品價格將因關稅上升,消費者提早購買大量物資,這樣的「提前消費」短期內雖然會出現需求激增的假象,但中長期的實際需求卻可能出現空窗。供應鏈管理公司GCG創辦人Manish Kapoor指出:「我們在疫情期間也見過這種現象,大家恐慌性搶購,不管是否真的需要。」他強調,這次雖未達當時的極端情況,但相同的心理正在蔓延。

根據非營利政策組織「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的預估,新關稅在未來10年將讓美國人多付出3.1兆美元的成本,光是2025年,每個家庭平均就得多負擔約2100美元。

65歲的Maggie Collins提到,她偏沃爾瑪自有品牌,因為比寶僑(Procter & Gamble)和聯合利華(Unilever)的產品便宜許多,並表示:「我會仔細看每個商品的價格,因為我靠固定收入生活。哪裡多花一點,就得在其他地方省下來。」

當大家家裡的倉庫與地下室都被物資填滿,未來幾個月內的購物意願自然下降,因此短期搶購的背後,可能是長期需求收縮的預兆。這對零售與供應鏈結構而言,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挑戰。

某些產業需求仍具剛性?

雖然生活用品市場因囤貨行為可能提前釋放需求,但並非所有產業都會受到相同影響。汽車產業便呈現出相對穩定的剛性需求。

科羅拉多州Longmont的汽車經銷商Valley Subaru近幾週生意明顯成長,銷售總經理Nic Chuenchit認為部分消費者因擔心25%的汽車進口關稅已經提前購車,並表示:「這個產業很有韌性,汽車一向都有穩定的銷售需求。就算有關稅,大家還是會買車,只是消費者得付出更多成本。」

這類耐久財的需求相對穩定,具有不可延後的特性,即便價格上漲,消費者仍會基於生活需求而購買。這與生活用品因囤貨而短暫熱銷、隨後進入低迷的模式明顯不同,也說明汽車等產業具備對價格波動的耐受性,成為政策與市場不確定性下的重要支撐力量。

結語:短期熱潮背後,是需求結構的重新洗牌

企業與投資人在觀察市場動態時,應從需求結構的角度出發,區分短期現象與長期趨勢,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與應對。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零售消費
消費趨勢
消費市場
美國
關稅
熱門搜尋